《立春》显然比《孔雀》要好,至少不再那么刻意。
一群解决基本温饱的普通人,做着很“白日”的梦:臆想自己马上就能成为中央音乐学院首席女高音的小学音乐老师;屡考屡不中的美术青年兼炼钢工人;跳芭蕾的群艺馆老师;为出名谎称自己得了白血病的女孩,他们像空气一样弥漫在我们的周围。
http://pic.yupoo.com/lixueqin/65319587795d/medium.jpg
(海报上的蒋雯丽比电影中要漂亮)
做梦是每个人的权利,只不过梦想成真要靠运气,于是实现了的梦叫远大理想,没有实现的被称作好高骛远。在评价与现实有点距离的想法时,人们总带着成王败寇的功利之心。
不幸的是,《立春》里的每一个人都没有实现自己的梦想,所以他们被看作很多人的“一根刺”,他们让很多人难受,即使根本没有影响到别人的生活。
他们都在努力:王彩玲一遍遍地去北京,甚至花钱让人帮着办北京户口;美术青年每年都去考美院,但每次都以考不中,醉倒街边了事。他们继续成为人们身上的一根刺,令人不舒服。
如何拔掉这根刺呢?世俗的力量再次表现出杀人于无形的本事,无关紧要的人如同鲁镇的乡亲一样,用幸灾乐祸之心听祥林嫂诉说自己的不幸。有人以惨烈的形式被拔了出来,有人被社会这个大肌体慢慢消化掉。
贯穿影片始终的王彩玲一次次努力,一次次挣扎,最终又一步步妥协,自命清高的“老姑娘”刚动凡心便发现自己上当受骗,面对老迈父母的期盼,她去婚姻介绍所,再到福利院收养了一个兔唇儿童,带着这个孩子开始卖羊肉,过起那种她曾经不屑一顾的一地鸡毛般的生活。
表面看来,生活境况跟过去没有实质性的差别,而从她内心深处来说,她是挣扎过后最终埋葬了自我,所以她别有深意地给自己的孩子起名叫“王小凡”,甘于平凡便是她最终的结局。
电影很平淡,没有太多的故作高深,除了王彩玲穿着演出服像风筝一样飞落显得有点“装”外(很像《孔雀》中的姐姐用自行车载着降落伞在大街上狂奔),其他的都还算朴实,也正因为此,《立春》比《孔雀》要有力量得多。
http://pic.yupoo.com/lixueqin/26917587795d/medium.jpg
(《孔雀》中充满了小学生作文般的“点题”和“中心思想”)
顾长卫以摄影师的身份出道很早,那还是“第五代”流行的岁月里,很难把如今作为导演的他划入哪一代,他身份的含混如同这个时代的电影风格一样,一切都在去中心化,每个人都可能形成一种风格。
蒋雯丽是个好演员,她能演到60岁。
编剧还缺乏一定的叙事能力,整个故事显得有些支离破碎。
《立春》不适合在影院观看,它很个人,是导演的个人体会,也需要跟观众的个人经验共鸣。
附网友整理的王彩玲经典语录:
“宁尝鲜桃一口,不吃烂杏一筐”。
“我不愿意在这个城市发生爱情”。
“我是很多人心中的一个悬案”。
“每年春天一来,我的心里总是蠢蠢欲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