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字对人的暗示作用肯定是存在的,否则不会形成一个通俗且高深的所谓“姓名学”。在国人意识中,名正言顺是达到心理平衡的最基本要求。当年张爱玲在一篇散文《必也正名乎》中也说“为人起名字是一种轻便的,小规模的创作”,并且坚决不改掉自己那个“恶俗不堪”的名字,估计起名字就相当于写最短小的文章了,大多数情况下,只有一两个字的发挥余地,其难度实在不小于炼就一篇短文。
早就有人分析过,名字能折射社会的变迁,从一个人的名字上大致能看出其出生的年代,当然前题是原始名,不包括那些后来假手于起名公司的,听起来除了华丽没有其他特点的更改名。
以我的人生经验,觉得有两类名字是比较无趣的,一是那种太过普通,毫无思考设计可言的名字,尤其是本来就很大众的姓氏下所起的名字,反正从小到大,我至少认识十个“王军”,十五个以上的“赵芳”,这类名字对人的暗示恐怕就是“普通而没有特点”,因为对别人来说,常常混淆自己脑子里面无数个叫这个名字的人。再有一类就是特别生僻的字眼入名,如果再搭配本来就少见的姓氏就更可怕了,其结果是,每当人们想起这个人的时候,只能说那个叫“谁谁谁”的,长此以往,为了省却麻烦干脆不叫了,这样当某个机会出现的时候,恐怕很难有谁首先想起这个念都念不上来的名字。
上大学的时候,我有一个同学,名字中有两个生僻字,加之她本来的姓也很小众,细细算来也就是古代汉语老师一次性念对了她的名字,于是我们新增一个乐趣,每次都等着老师念到她的名字的时候卡壳。
姓名,除了文化上的意义外,实际上还暗含着一种血脉传承,这是中国人十分在意的东西,想想屈原满腹牢骚地写文章的时候,也不忘数数自己的家世:“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在大多数中国人那里,即使没有成型的宗教信仰,也是有所禁忌,那就是“祖先”,南省的一些方言里,有一句文气十足,但又十分有杀伤力的话,比如在谴责某个人的不良行径时骂道:“某某人羞先人”!骂者往往义正言辞,被骂者常常羞愧难当,可见使祖先蒙羞是一件多么恶劣的事情。
从一个人的名字里,多少能看出其祖上的某些信息,姓氏就是最直接的表现。号称“百家姓”的姓氏显然不只一百个,本来姓什么该是无从选择的,但偏偏就有人总结出最容易被恶搞的姓氏,白、贾、梅、卞、吴、苟……纷纷入选,这些姓氏的人起名字一定要慎重,否则很容易被人当作起外号的素材。小时候认识一个人名为“孙德健”,其实这也不是什么恶名,无奈南省方言中“孙”和“生”发音很相近,于是,这个人理所当然就有了外号叫“生得贱”,想想这样的外号对人的消极作用该是多明显。
如今,我面临一个新的挑战:为我即将出世的宝宝起名,孩子姓吴,因此难度比较大。本来多少吴姓的孩子起个类似吴越、吴非之类的名字也都很茁壮,奈何忧患自识字起,我们夫妇一下子很难洒脱到随口给孩子起个名字的地步,辗转几月,至今未果。在此郑重诚征佳名,孩子为吴姓,不知男女,因此中性名字为宜,双名,不要求华丽字眼,不要求过余地用典炼字,希望是大巧若拙的风格,欢迎亲朋好友参加,直接在本博客上留言,或者给我发email都行。在此先行谢过!
PS:詹膑老师以“吴亦之”入围,王正鹏先生贡献了“吴泊伊”。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