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非要找出寓言和童话的区别,很重要的一点,寓言通常为了说明某个问题,而童话则未必,再精练一点的概括,寓言通常讲究意义,童话多半得有意思。
中国小孩听寓言的时间肯定多于听童话的时间,各种各样的寓言故事,类似“农夫和蛇”、“东郭先生和狼”、“狼和小羊”等等,还有很多貌似童话,实则寓言的东西,最著名的该是“狼来了”的故事。
寓言天生是用来训练小学语文能力的,都能用这样的句式概括中心思想:“故事讲述了……,说明了……的问题,教育我们要……”。
小时候听了很多脱胎于成语故事的寓言,当时愤愤然的一个事实就是,为什么老拿楚国人说事?现在想想,看来地域歧视古已有之,只不过风水轮流转,不同的时代歧视地不同,那些寓言恰似现在编排某省人士的段子。若干年后,易中天老师在自己的书中考证了楚地方言“不服周”的来历,大致是说,楚国人从心眼里已经腻味周天子了,打算起来挑战日益式微的王权。我的理解是“不服周”体现民间话语的情绪,而掌握官方话语权的人当仁不让地要编几个讽刺楚地人的故事。
手头有一套被包装成“欧美最受欢迎的儿童个性教育丛书”,在我看来,就是一套寓言故事集,其中一本名为《你是我的孩子》的书,作者陆可铎是美国畅销童书作家。
http://photo1.yupoo.com/20070403/232646_1312930193.jpg
(中国妇女出版社 2006年6月第1版)
故事很有趣,在一个由木头人组成的村子里,小木头人们都疯狂收集盒子和球,虽然没有人思考过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什么,但所有人付出一切代价也要得到更多的盒子和球,换来盒子和球的人仅仅为了能有一种“得到”的感觉,而失去财富、友谊和信任。
故事里少不了的是一位智慧人物,木匠伊莱,还有一个深陷困境的胖哥,当然最终的结局是在木匠的启发下,胖哥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一个充满教育意义,并且多少有点人情味的结尾,木匠解释自己帮助胖哥的原因是“你是我的孩子”。
如果把这样一个故事讲给孩子听,估计听懂情节是没有问题的,但无论是编者还是作者肯定希望家长更进一步总结故事的意义,这个过程正好体现童话和寓言的一个差异,如果停留在听故事,那仅仅算作童话,而到总结意义,就该是寓言了。
按照大人的人生经验,很容易把盒子和球的寓意概括为“名”和“利”,不过这似乎离孩子的理解能力稍微有点距离。
书是注音版的,有不少生字,据此可以理解编者理想的读者群应该是小学三年级以上的学生,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正在被训练总结中心思想。不过,我还是认为,书比较适合作成类似“心灵鸡汤”的读本,日后说不定可以供于丹老师发表心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