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一群小朋友一起看完了《亚瑟和他的迷你王国》,从上映的档期来看,这个时候正好是寒假段,放假的孩子成为电影的主打观众。
吕克•贝松、6500万欧元的投资、3D动画……这一系列的关键词把家长和孩子们都吸引进了电影院。
坐在我身边的是个上幼儿园的小女孩,估计也是第一次来到影院,因为她在回答姥姥的问话:“你看得见吗”?居然说:“我看哪儿,是那个黑的吗”?她所指的“黑的”就是荧幕的边框。
电影的故事中规中矩,看得出来,这回吕克•贝松并没有打算把重点放在讲故事上面,他要做的应该是秀一下3D动画,动画是片子的重点,也是主要花钱的地方,影片并不是人们事先想像的那样全部是动画,而是由真人场景和动画相结合,故事的开头和结尾都是真人扮演,而中间的亚瑟的历险就成了动画。
一个跟着外婆生活的十岁小男孩,外公在非洲历险未归,房产商看上了外婆的房子,偏巧她又欠了一大笔债,如果在48小时之内不能还清债务,亚瑟和外婆只能搬走。从小听来的外公历险的故事招引着亚瑟,尤其是他得知外公有一些红宝石——只是现在不知道宝石藏在哪里,于是他觉得去寻找宝石,接下来的故事有点像猜谜游戏了,小孩子从房间里留下的一些只言片语里面寻找线索,最后进入了神奇的迷你王国。
在迷你王国里又有另外一个拯救的故事,亚瑟需要帮助这些小人儿们去对付邪恶者,当然,变成小人的亚瑟还有一番恋爱,对象是王国里有点高傲的公主,历险、误会、和解、战斗……
凡是一个商业化剧情片需要的元素,《亚瑟和他的迷你王国》都具备了,包括结局的皆大欢喜。
吕克•贝松曾经表示过,这部电影是关于他的童年记忆,因为是在回忆,所以有的时候,故事的节奏比较情绪化,一开始真人演的那部分铺垫实在太长,以致于那个小姑娘都没有兴趣了,对于孩子来说,这部分头绪太多,而且明显地带有“听妈妈讲那过去的故事”的味道。
终于有动画了,孩子们的劲头上来了。
整个动画无论从色彩还是造型上来说,还是很时尚,或者说很酷,看起来像近年流行的网络游戏,不过在一些大场面上,甚至是人物细节处理上,依然能看到《指环王》的影子。
这部电影的分级是“大众级”,也就是说观众可以是任何年龄段的人,片子里没有色情、暴力的画面,对白也是生活中常有的,《亚瑟和他的迷你王国》基本符合这个标准。
不过,在看这个片子的时候,我第一次有了担心,影片中有类似这样的情节,亚瑟在四处找不到绳子时,伸手去解公主衣服上的绳子,而公主双手护胸。有类似这样的对话,“我一共有300多个老婆,一天一个一年也不重样”。这样的情节或者对话,对成人来说自然不算什么,只是我十分担心孩子万一问起来,家长多少会有点尴尬,从现场观影的情形来看,孩子们还是很投入,因为当小鼹鼠与老鼹鼠久别重逢后,小鼹鼠深情地叫了一声:“爸爸”时,一个孩子马上抱住他爸爸的脖子,鹦鹉学舌地也叫了一句爸爸,但愿前面提到的情节,他们没有看明白,或者压根他们当时就走神了,不往心里去。
在电影院看电影是一种“强制观看”,这不同于看电视,遥控器还能够做点辅助工作,当电影中出现某些不适宜孩子的情节或者台词的时候,家长毫无办法,所谓的“大众”级的分级是一个大致概念,在不同的国家应该考虑到不同的文化背景。
还有一个错觉就是,动画片、木偶剧、漫画等等被理所当然地看作是给孩子看的东西,这可能是在一些家长的成长经历中,动画片或者叫美术片,木偶剧确实都是给孩子看的,而现在的情形发生了很大变化,《蜡笔小新》这样的卡通片就是给大人看的,衡量一个作品是否适宜儿童观看,永远是要看内容,形式在其次。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