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句大白话是一本书的名字,作者是个名为弗兰克•富里迪的英国人。书中,他指出,在大众文化的背景之下,知识分子因为日益职业化和技术化,而渐渐淡化了社会批判的功用,结果造成一些人眼里的“知识分子精神的集体缺失”。
看完《大明王朝,1566》,想说的也是这句话:知识分子都到哪里去了?
在“学而优则仕”的原则下,有功名的知识分子最终成为专业的官僚,从圣贤书中获得的知识也成为他们理解圣意,治理百姓的方法,往往等到他们官场失意,或者归隐山林的时候,才能记得起自己曾经是个“知识分子”。
《大明王朝》又是一部以思想深度取胜的片子,类似于《走向共和》,这两部片子的导演都是张黎,编剧刘和平还有一部作品就是《雍正王朝》。
创作者继续把主要精力放在思考历史上面,而从拍摄和制作等技术层面上说,除了在剪辑上不断闪回外,在配乐上比较大胆外,没有太多突出的地方。
从《雍正王朝》到《大明王朝》体现知识分子的成熟。
十年前,《雍正王朝》播出,经过编剧的打磨,电视剧显然超越了原著,尤其丢掉了原著中的俗气,当年电视剧石破天惊,大大打击了一番“戏说”剧的气焰,并且引发了广泛的思考——历史剧大抵如此,尤其是号称“正剧”的那些。
也有人指摘《雍正王朝》有给暴君翻案的嫌疑,翻不翻案并不重要,所有历史都是当代人眼中的历史,对一个历史人物的评价从来就不是盖棺定论的。
《雍正王朝》其实集中体现了知识分子对“为人君者”的认同,所以在片子里面能流露出创作者对历史人物的一丝同情。
《雍正王朝》的主线是宫闱之争,从剧中总结的一句话就是“争就是不争,不争就是争”,由此而来,电视剧体现出的权谋成为最主要的信息。
十年后的《大明王朝》则又往前走出了一步,编创者不再一味同情某个人物,也不再执意去塑造劳模形象,剧中的几乎每个人都不再是单一的性格,大奸大恶者也如此。
剧中关于“师徒”、“父子”、“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还有电视剧结尾用“黄河”、“长江”来比喻用人等等,已经超越了简单的电视剧台词,表达的是编创人员的政治理念,也体现了知识分子的群体性成熟。
他们思考的是知识分子的“进退”,而这个问题不仅仅是“庙堂和江湖”这么简单——虽然多年来,忧君忧民是知识分子一直挂在嘴边的话。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