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部在央视播出的电视剧备受争议,一是日剧《牡丹与玫瑰》,有人指出它涉嫌乱伦,一是国产电视剧《荀慧生》,被人指出有“猥亵儿童”的情节。
在各方媒体竞相吸引眼球的时候,这两件事情很快被网络媒体放大,在消息出来的当天,就有网站马上做了专题,似乎希望在星巴克还没有搬出故宫的时候,引发一场新的讨论。
对于《牡丹与玫瑰》,大家的看法似乎很一致,央视也出来表态要“处理此事”,而关于《荀慧生》的争议,主要集中在这样的情节上,有一集荀慧生的哥哥被叫到班主房中,不久荀就听见了哥哥的惨叫声,后来哥哥万分痛苦地跑了回来……网站试图把民众的观点引到该不该出现这样的情节上,于是给出的正方观点是:这客观反映了旧社会“梨园行”里的某些真实;反方观点则认为,这样的情节对孩子会有误导作用。
一时间,被这两个观点组织起来的两群人,踊跃地争论起来。
有争论固然好,多年来,从来没有人敢正面争论的节目一直就没有好看过,所以争论至少表明还有人关注这个节目,然而现在的问题就在于,争论的焦点在不知不觉中走偏了。
两部片子之所以受到质疑,是因为有某些不合适的内容,所谓“合适”,核心应该是指在“正确的时间和正确的地方播出”,自然,“不合适”就指相反的情况了,因此按照反对者的观点,这两部剧,就不该在央视,不该在黄金时间播出,如果问题在这里的话,那么有效的解决途径,不是妄图引发停播的争议,而是对电视剧进行有效的分级。
要实现真正的分级必须依赖两个条件,一是频道进一步专业化,二是电视走向收费。
“分级”制度来源于电影,这是由电影的播出特点决定的,通过售出电影票,可以有效地控制到影院的观众群,限制级的影片就不会卖票给未成年人,这样电影的分级才变得有意义。电视则不一样,尤其在目前的中国,电视是一个以家庭为单位的收视媒体,早年间,当核心家庭还没有流行的时候,往往会见到这样的场景:某个夏夜,一大家子人: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还有好几个孩子,坐在电视机前看着一个节目,有的时候,还能吸引邻居家的人过来一同观看。随着电视机的进一步普及和住房条件的改善,现在很难见到如此宏伟壮观的景象了,但最起码,一对夫妻和一个孩子一同看电视的情况依然存在,如果这个时候,出现某些“儿童不宜”的画面,的确会让家长尴尬,因此,如果能有电视分级,事先就对不适宜儿童观看的内容进行预警,情况就会好很多。
以美国为例,1996年由全国广播电视联盟、全国有线电视联盟和美国电影协会共同制定了电视分级制度。目前,电视节目一共分为7个等级,各个等级节目的从内容到语言,再到是否适合儿童观看,都被作了严格规定,分级信息会在节目开始时候显示在屏幕上,通常是左上方,时间是15秒,如果节目时间长于1小时,那么在以后的开始的每小时都要显示分级信息。
分级制度能够帮助观众选择适合自己的节目,尤其是有效地保障了儿童的收视安全,其积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分级制度的前提就是频道的进一步专业化,按照目前中国观众的收视习惯,所有的电视节目都在公共频道播出,遥控器控制着一切,收看带有很大的随意性,所以即便是进行了电视分级,也很难有效控制观众的收视,尤其在很多家庭里,孩子拥有对遥控器的控制权。
现在所谓的频道专业化,只是进行了最基本的分类,有的时候按照内容,比如影视、新闻、戏曲、经济等等,有的时候又按照收视群,比如划出的“少儿频道”,划分标准的不统一本身就说明,没有进行彻底的频道专业化。
如果专业化彻底一些,就会在播出内容和播出时间上更加合理一些,使一些不适宜儿童观看的节目彻底离开儿童频道,离开儿童集中的收视时间。
节目收费也同样是保障节目分级成果的重要因素,现在观众收看的节目都是免费的,所以他们能够毫无压力地,摁着遥控器看完数十个上星台,一旦节目收费,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预订一些节目,至于这个节目是否适合孩子观看,那就是家长操心的事情了,与电视台无关,而目前央视的官方背景,让所有播出的节目都关乎主流价值取向,稍有不慎就会惹来麻烦,那些审核片子的人真是如履薄冰。
如果真正能实现收费,那央视就做自己该做的,把那些人民群众个性需要的东西交给收费频道吧。
顺带说一句,《荀慧生》中被指摘的情节,并没有那些谨慎的家长想象得严重,如果孩子不是那么成熟,不是那么喜欢刨根问底,他大概也看不明白,还有,电视剧播出的时候,已经到了孩子该做作业,或者该去睡觉的时候了,这个时候还让孩子坐在电视机前,家长也有渎职的嫌疑。
又如果,这只是用来攻击电视剧,或者电视台的证据,那么它背后的炮制者未免太小题大做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