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2月18日,《猫和老鼠》的创始人之一约瑟夫·巴伯拉去世,另一位创始人比尔·汉纳在5年前的2001年去世,从上个世纪四十年代,这对黄金搭档共同塑造了另一对黄金搭档,汤姆和杰瑞。如今约瑟夫和比尔都走了,留下猫和老鼠继续你追我赶。
不少人中国人是先知道米老鼠唐老鸭,后知道“猫和老鼠”的,那个时候央视一套总在周末的晚上六点半播上一集动画片。在推出米老鼠唐老鸭的时候,沃特·迪斯尼不忘打出自己公司的品牌——还记得那个片头吗?“演出开始了……这就是沃特·迪斯尼的米老鼠和唐老鸭”!所以在一些人心目中,迪斯尼基本等同于动画,于是“猫和老鼠”也顺理成章地被认为是迪斯尼的,其实,他们真正的东家是米高梅。
“猫和老鼠”加入了来中国淘金的队伍,而且还真在动画市场中有了些影响力。
要做就做“动作片”
话不仅仅能针对那些试图冲击奥斯卡的中国大片,在动画片市场中,该原则同样适用。“猫和老鼠”的对白非常少,一成不变的冲突都来自于两人的打闹,由音乐衬底,再加上跟音乐节奏匹配的画面,就开始讲故事,虽然每次打闹的结果都可以预知,永远是猫输鼠赢,但大家还是爱看,因“猫和老鼠”的卖点就是展示,如果这个展示既花哨,又不需要分神去看字幕,人们自然爱看——最起码还能看一个热闹,并且这个热闹根本不需要任何背景知识。
这个道理最早被李安想明白,他就成功了,而以后的一些导演,明白了道理,但不知道怎么去做,于是他们只能渴望成功,按照他们现在拍大片的做法,基本相当于让“猫和老鼠”穿上黄金的衣服,在镀金的跑道上转圈玩,而观众真正想看到的是什么时候会有个老鼠夹子,什么时候又有一个放在门上的墨水瓶子,一切都与创意有关,都与质地无关。
一短遮百丑
最早的一集“猫和老鼠”只有9分多钟,那还是在做电影的时代,以后,为了适应在电视上放映的需要,“猫和老鼠”更是坚定地短小。
以电影和电视的传播特点来看,电影可以做长,在家庭放映产生以前,到影院看电影是唯一方式,在那个特定的情境下,“看”肯定是唯一选择,而电视就不同了,观众的集中注意力的时间要短得多——这个现象和理论已经被麦克卢汉讲得很透彻了,这里想说的是,电视的传播特点改变了很多艺术的讲述方式,比如肥皂剧,还比如相声,当年约瑟夫·巴伯拉等人更是敏锐地看到了这一点,“猫和老鼠”很好地适应了电视播映的方式。
尤其是如果没有信心讲好一个长故事,那索性就讲个笑话吧,不管好不好笑,总归短,对观众耐性的考验不会太大。
所以你可以从任何一个情节开始观看,这不会影响对故事的理解,这也就是为什么“猫和老鼠”常常在餐厅,或者长途汽车,或者银行等候大厅里上供人解闷。
其实“猫和老鼠”短小的优势,还可以继续到手机电影时代,即时,随机,这样的优势不是每个电影都有的。
永远的“对手戏”
“猫和老鼠”进行了最简单人物关系设定,而且还是“弱者”挑战“强者”,结果却是强者永远遭受捉弄,不用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分析,这样的搭档足够符合人心向弱的规律了。
简单的人物关系,留下更大的空间,这可以解释为什么会有各个方言版本的“猫和老鼠”诞生,这恐怕是约瑟夫·巴伯拉和比尔·汉纳没有想到的,当然如果他们知道了,也一定不会说,人不能无耻到这个地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