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不息的风——温经天读林荣诗10首
(2022-03-24 20:24:13)分类: 分行写作 |
安居
蜜蜂巢筑在佛的左上臂
黄蜂巢筑在佛的右手腕处
蜜蜂与黄蜂各回各家
相安无事
高大的佛供人仰视
两处巢穴,也被人仰视
温经天点评:蜜蜂黄蜂,各有不同。但都是生命。何以围绕佛身安居?佛身残损。左右手之间,都是生灵,因此默许。佛不在意损失,包容万类,因此被仰视。佛是一种生态也是一种生机。诗里两个仰视,也有不同含义。但又合二归一。这一次我选择直接讲出自己的体会而不去做文本分析,目的是希望读者自己寻找诗的亮点。如果我能读出这么多东西,相信你也可以。诗写日常,在于平常心。无须抒情已是赞美,无须说理已是抵达。
掩埋
他们用纷落的桃花
掩埋,桃树裸露的根部
寂然的桃树下
两个相互羞辱的人,跪下来
祭奠爱
温经天点评:作者善用两节成诗,或对比,或观照,或投影。此诗属于后一种。上部是背景和象征,下部是故事和人物。构图的细节和叙事的简洁,像一幕舞台剧,穿越时光,呈现不同空间下的剧情,也共同催化诞生出微型戏剧的文学之境。
痕迹
他,滚雪球一样
滚动自己
以一只球左右逢源
太阳一出来
庞大的雪球就化成了
一摊黑色痕迹
温经天点评:诗可以塑造最简洁的寓言。寓言具备天然的象征交换意义。作者输出寓言,读者接收启示。滚雪球的寓意包括中西两种意味。一是“左右逢源”,这是东方式的社交思维,也有着同音不同义的关联转义,雪球不管怎么滚动,都是圆的。圆就是圆通,圆通则逢源。二是白与黑,大与小,存在与消失的对比,体现在后半部分。读完诗,再读诗的标题《痕迹》,这是个端倪式的思考,也是一种总结的论断。意味深长。
少女
刘海儿遮住了她的额头
她低垂着
颤抖的下巴
一步步走近荷塘
她在水面上看到了各种各样的眼神
看到了惊怯的自己
后来
她纵身一跃
打破了水面的平静
荷塘上,生出花朵般的涟漪
温经天点评:作者总是善于刻画人物命运在濒临绝境时的种种细节。这些细节构成人物视角里的镜像。而镜像又反向揭示了悲剧性,仿佛是一部小说里人性挣扎最剧烈的那个部分,那个高潮的诗意提纯部分,诗之所以为诗,就在于心理镜像的萃取与符号意义的映射。
战争
鸽子们隐没在天空深处,灰色的云
如一颗硕大的
钉子
——揳进天空的空
温经天点评:我们常讲诗如绝句。何为绝句?在今人看来,就是在有限篇幅里生发合理的诗歌逻辑。这首四行诗写了三件事,一个场景隐喻,一个意象转换,以及一个虚实替代。技法精炼,画面感与转义场共存,用极少的笔墨表达出多层的诗性。鸽子,灰云,钉子,天空。既是本体,也是喻体。本喻体之间互生转化,实现了词语的最大效能,即对主题的诗性认识。
运动不息的风
还没离开多远,风
又转身回来
不容分说
掳走了养鱼人的近视镜
从背后
用力蒙住了他的眼睛
运动不息的风,在鱼塘中翻来覆去地搅动
一张弓
搭在他们之间
温经天点评:我们在阅读时往往在意的是文本说出了什么,以及说出之后的心理体验。而有一类诗歌则反向传递给读者一些信息,关于存在之境的信息,关于禅意的信息。这是西方和东方不同的命名方式。所谓务虚之诗。诗通过一定的材料构建了这样一个场,这个场充满了句法的张力,以及实体的虚化,和符号的隐现。风就是这个场,被存在之境或禅意所控制,诗于是达到一种境界:意会。
空中草原
被马儿和羊群践踏的小草
被游客赞叹,又踩在脚下的小草
微雨过后
它们绿得更加深入骨髓:随风抖动的叶片——
生命重来的翅膀
温经天点评:人类对命运这种事情往往自顾不暇,也许只有诗人才会伤秋惜花。空中草原的寓意有两层,一个是草原,一个是空中。作者用简明清晰的手法对比观照。赞叹与践踏,矛盾又统一地作用于小草,这样不可避免的命运,却带来了反抗。离离原上草,微雨带来契机,不放弃任何翻身的机会,这就是小草的姿态,因此空中草原才真的在空中不灭。
雾霾天气
阳光,已成奢侈
天,蓝成无际的海已成奢侈
想在几十米外的地方
看清她的面庞
已成奢侈
来自眼神和双唇的安慰,已成奢侈
他想给她带回
一把理想国的干净空气
已成奢侈
最后的时刻,他并不在她的身边
他的恋人死了,死于
雾霾带来的
恐惧
温经天点评:光线,环境,距离,身体,精神,诗中五个所谓奢侈,从距离到身心逐步深化,富有层次感地将“雾霾”的危害所引发的生存困境与精神困境展示无疑。这样的隐性排比写法有助于对阅读的引领,也有助于对诗中人物命运结局的铺垫,但聪明的是,作者给出的答案同样是一种意识深度之死的判定,不是自然的死,是被自身恐惧压力制造的死。不是他杀而是自杀。那么引人反思,雾霾是怎么来的?因此,此诗带有自动的诘问之意。步步紧逼,舒朗凛冽的写法,很到位。
少女
刘海儿遮住了她的额头
她低垂着
颤抖的下巴
一步步走近荷塘
她在水面上看到了各种各样的眼神
看到了惊怯的自己
后来
她纵身一跃
打破了水面的平静
荷塘上,生出花朵般的涟漪
温经天点评:作者总是善于刻画人物命运在濒临绝境时的种种细节。这些细节构成人物视角里的镜像。而镜像又反向揭示了悲剧性,仿佛是一部小说里人性挣扎最剧烈的那个部分,那个高潮的诗意提纯部分,诗之所以为诗,就在于心理镜像的萃取与符号意义的映射。
心境
一只柿子,由坚硬变得柔软
青涩化成甜蜜
他说柿子要变得越来越软越来越甜
才会遇到那个爱它的人
他这么说时脸上荡漾着满足
而她却想到:
暮秋的夜色中,薄凉的霜红
温经天点评:我欣赏短诗讲故事,也认同短诗讲人性。难度是有的。还不是一般的大。心境不同,理解就不同。同样一只柿子,男方注重转化的过程,而女子看重的则是坚持的禀赋。心境没有高低,状态没有好坏,立场没有错对。人生的微妙就在于此,因此有了离合。隽永、深切的表达,分明是情感小说,又似讲了人生。诗中两个主角,没有平均笔墨,但再现的对人生的精神品味都达到了等齐的高度。作者匠心独具。
移植
春天到来
树木焕发新绿
夕阳下,一棵幼松投下顺从的影子
它被人从别处移栽到此
这里的泥土
能不能握住它的根
我从它的身边走过,踩着地上散落的松针
就像踩着昨天的自己
不远处,一个外地口音的少年
正快步跑向
做清洁工的母亲
温经天点评:一棵移栽的树,一个外地迁徙的少年,人与树各自活。又不但如此,树构成了人生存的某个现场剪影,而少年奔向母亲与幼松如何扎根这两者之间的相似,互现了生存的姿态。因移植这一际遇展开的故事。从顺从到快步,被动到主动。从目击到感受,诗中“我”的取镜串联起人与树,也自然而然地产生了省思。有机的素材,构成映现投射之诗。构思巧妙,耐人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