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中漂流的琴匣诗歌语言的审美性(二)

标签:
诗人琴匣语言的具象性画面感感动学习诗歌的审美特性 |
分类: 明月读诗 |
喜欢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倾心于画者对那些景物的筛选,更敬羡画者所精心刻画的那些场景。可以想象,张择端一定是怀着一颗认真执着的心,一颗饱含感情的心去完成这一传世画作的。对于一个如此宏大的场景,如果画者不能用一种贯穿始终的,不能以一种深深的情感投入去完成一个个的“散点”,不能倾情倾力完成一个个具体的景物的刻画,那么这幅画作就断然不会在纸张上洋溢出巨大的、无穷的魅力。诗人琴匣的诗歌给了我读《清明上河图》时的深切感受。
从诗人琴匣的诸多诗歌作品中,我悟到:诗歌写作也应该像“作画”般的把所写的事物生动、鲜活地呈现于读者的阅读感觉中。他的诗歌语言很多处可感受到作画般的细腻和传神。从理论角度讲,我想或可就把这些极富画面感的语言称为
四月。江南的桃花完成暴动纷纷撤离。
云朵囤积在秦岭以北,一动不动。
昆仑已瘦成一付骨骼。
一道楔形的伤口插入西南,
干燥的纱布经年不拆。
上帝的杯具空空,
暴走春天的牛羊成群死去,
没有一朵野花可以救活枯井。
在白昼与黑夜的轮回中,
无数风干的舌头拱出地面,迎风而长,
无数树根深入地层刨呀刨,已流不出血水,
他们十指握有暴力的诸多元素,
一再把忧伤推向美学的谷底
这是诗人琴匣《西南殇---给西南缺水的人民和数以万计的生灵》中的第一节文字,诚实地说,我被这样的文字深深感动,不仅仅因为文字中流淌出来的悲悯之情,更确切的说,诗人笔下呈现出来的立体多维的画面让我心生颤抖感,这些文字甚至带给我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完成暴动后纷纷撤离的桃花,囤积在秦岭以北的一动不动的云朵们,瘦成一幅骨骼的昆仑山,插入西南的一道楔形的伤口,经年不拆的干燥的纱布,上帝空空的杯具,暴走于春天的成群死去的羊群,无法救活枯井的野花,无数拱出地面迎风而张的被风干的舌头,无数在地层深处刨不出血水的根。
从这首诗的写作角度讲,诗人的高明令人感佩。显然,诗人在写作过程中是经过构思精选的,但这些构思并非“刻意”为之,诗人并非为诗而诗。这些文字皆因诗人的情之所至-----面对西南旱情,善良的诗人,他的内心深处生发出强烈的悲悯之情。他运用一些颇具“代表性”的“散点”,以一种贯穿于全诗始终的饱满的情感去描述,去“刻画”,于是一首拥有艺术感染力和魅力的诗歌就这样诞生了。通过这些具体可感的意象的营造,展现在我面前的是一幅让人疼痛的不忍呼吸的画面,读完,我有一种被包围感,有一种血肉相连的疼痛在诗人笔下的《西南殇》中沦陷。
收获后的田野一片寂静
老牛在草垛后嚼着蓝色的草
阳光铺满一地
风和羽毛吹向南方
爷爷在编结渔网
他被时光凿得老旧的脸 因蜜蜂的追逐而变得生动
祥和的奶奶 棉布一样温暖
有人开着拖拉机 拉走了金色的谷粒
有人在大河的南岸遍植芭蕉
在这里 炊烟默默对峙历史
战争和瘟疫遥远
生殖非常冗长
今夜,树木里的秋虫
将和祖先们一起在油灯里复活
指间漏出的光亮
照见小麦细密的幸福
和我诗歌中明净的部分
-------诗人琴匣的《乡村生活》
同样,在这首<乡村生活>里,我依旧用眼睛和心读到了一幅多姿多彩的画面,一幅经过精心筛选的由许多“散点”构成的画面:收获后寂静的田野,在草垛后咀嚼蓝色的草的老牛,铺满阳光的土地,风中飞舞的羽毛,编结渔网的爷爷,棉布一样祥和、温暖的奶奶,开着拖拉机拉满金色麦粒的农人,大河南岸遍植的芭蕉。这些“散点”被诗人艺术地有机结合在一起,成就了一首感人心腑令人沉浸其中不忍离去的诗篇,一幅温馨安宁的诗意的乡村生活画面就这么在这些富含具象性的语言中生动在我的面前。
诗人用他充满艺术魅力的语言告诉我:
“在这里,炊烟默默对峙历史,战争和瘟疫遥远,生殖非常冗长” ------是的,生活是美好的,生命是柔韧的,是温情的,更是寓满力量的。
==========================================================================
相关链接:水中漂流的琴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