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话说风靡上海“金汤”的历史渊源

(2013-05-27 08:08:56)
标签:

金汤

食神锅奉行

鼎食文化

上海美食

美食

分类: 饮食文化

话说风靡上海“金汤”的历史渊源

/王明军

话说风靡上海“金汤”的历史渊源

    酒店人欣然接受了最富营养的鲜美高汤就应该称之为“金汤”的俗定。于是,金汤肥牛、金汤鱼丸、金汤肉皮、金汤鱼片等各种金汤肴馔像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然而,当金汤之风越演越烈之时,有谁想到我国食文化中的“金汤”,究竟是怎么来的吗?有谁会想到金汤与政治和治理国家有着密切的联系!

    固若金汤是一句古老的成语,意思是指坚固得像金城汤池一样。形容城池或阵地坚固,不易攻破。金汤:即“金城汤池”的缩写,意为用金属造的城,用滚开水修的护城河,形容城池坚固不易攻破。这是我国最早对金汤的称呼,它并没有与饮食有多大的关系。

    汤历来是我国食文化中的重中之重,早在战国时期,贵族士大夫聚餐宴饮,首先必须要“羹定”,意思是汤上桌客人们才能入席。饮食中,汤的地位至高无上。福建的佛跳墙是我国汤饌的最高境界,它是国宴常用招待各国元首的首选汤饌。然而佛跳墙的前身叫“十远羮”,五代时人陶谷所著《清异录·饌羞門》记载:“十远羮:石耳、石发、石线、海紫菜、鹿角脂菜、天蕈、沙鱼、海鳔白、石决明、虾魁腊,右用鸡、羊、鹑汁及决明、虾、蕈浸渍、自然水澄清,与三汁相和,盐酎庄严,多汁为良。十品不足听阙,忌入别物,恐伦类杂,则风韵去矣。”按现代人看,十足一大杂烩。但是这个大杂烩是有传承的。且看唐代“烧尾宴”中的“过门香(薄治羣物入沸油烹)”五代时人陶谷把“过门香”列为“奇异”肴馔,并注解这道菜为“薄治羣物入沸油烹”,没有说明“群物”为何具体食材,表明陶谷所指这道肴馔特殊之处并不在所用的食材,而是各种食材的汇聚。大凡做过厨师的都知道,“群物”必定是那些使用过的食材余料,再进行一次汇总薄切,经油炸而成的肴馔。到了唐末,民间有了“回汤武库”:“腊日家宴作腊,四方用种种轻细不拘名品治之,如大豆加以汤液滋味,盖时人以为节馔。遂与老室儿女辈举饮食中以杂味为之者,间记于册。季冬既大寒,可以停食物,家家多方鸠集羊、豕、牛、鹿、兔、鸽、鱼、鹅百珍之众,预期十日而办造,至正旦日方成,以品目多者为上,用制汤饼,盛筵而荐之,名「回汤武库」。”《说文》解释:“回”,转也。可以理解为这个护城河不但沸腾而且还是流动的。武库乃兵器之库房,说明各类食材像兵器一样繁多。“回汤武库”显然要比“固若金汤”更有思想和更深远的战略意义。另外,一碗汤面,其中选用的食材就具有“百珍之众”,可想而知这碗汤面有多浓稠和鲜美。

    研究古文化菜肴,往往需要了解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才能准确地解读它的内涵。唐末,辉煌落幕,内忧外患,“盖士人”已经普遍懂得“以人心为金汤,以人才为武库”的道理。可想而知,人们把最受重视的汤饌与治理国家的基本国策联系起来。显然“回汤武库”是个抵御外强的治国方略,老子《道德经》第六十章中云:“治大国,若烹小鲜”。古人向来重视烹饪,并有把政治与烹饪联系起来的思维习惯。以治国之策来命名一道汤,可以想象它在隆重的筵席上有着多么重要地位。

话说风靡上海“金汤”的历史渊源

    我国古代汤羹的顶尖之作,都有繁杂的食材罗列其中。南宋,衣冠南渡八姓入闽,“十远羹”一改中原风味,大量的海鲜入饌,成就了“佛跳墙”的特色。时过境迁,现代的人们都把“佛跳墙”看做汤饌的最高境界。于是,当今追求时尚的人们开始把最富营养的高汤称为“金汤”。话说风靡上海“金汤”的历史渊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