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铃为什么会成为唐代饼干的图案(七)
文/王明军

一般人看来,唐代“烧尾宴”第七道食点“金铃炙(酥揽印脂取真)”,确实有点无厘头,也没有后人对其诠释。从另一个角度看“金铃炙”的出现,也是韦巨源表达唐中宗平定重俊政变后,以韦皇后为首的政治力量崛起的喜悦。很难想象,唐代“烧尾宴”在饮食中都能表达一定的政治倾向,这大概是陶谷把其列为“奇异”的原因吧。
铃是古代铜制响器和乐器。形体似钟而小,腔内有铜舌,摇之发声。从古到今,铃的种类逐渐繁多,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场合都能看到形态各异的铃,听到不同的声音。唐代的铃只有三个用处,一是配乐;二是佛教的法器;三是挂在庙宇屋檐四角听响。铃在音乐上的用处在于节奏、段落、烘托的作用,有人说它是从西域流传过来的,它从一个简单的乐器演变成了宗教的法器。武则天成功登上女皇帝的宝座,佛教的和尚帮了不少忙,铃和钟在唐代是人们崇拜的图腾之一。人们喜爱金铃的悦耳声,仿佛聆听佛主的召唤和指引……缭绕的金铃声,寄托了多少人的希冀。这一玲珑小巧的食点,透出当时人们普遍接受佛教,其影响已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阶层。
五代·王仁裕在《开元天宝遗事》讲了唐代宁王李宪的一件事:“正天宝中,宁王好声乐,风流蕴藉,诸王弗如也。至春时,于后园中,纫红丝为线,密缀金铃,系于花梢之上。每有鸟鹊翔集,则令园吏掣铃索以惊之,乃惜花之故也。诸宫皆效之。”真没想到,金铃在唐代还有保护花卉,驱赶鸟鹊的用途。
“金铃炙”是一款用磨具制作的具有图案的面片烤制类食品。“酥揽印脂取真”就是把酥面压在磨具里然后取出来烤制类似的饼干。
好在博主发现在福建的一家“闽台民俗用品馆”中,留有民间收藏的食点制作磨具一付,内有金铃图案,得来全不费工夫。



于是我想到了南宋的衣冠南渡,八姓入闽。研究我国饮食文化,你会发现闽南许多的特色肴馔与中原同源。闽南的国宴大菜“佛跳墙”,就是中原“十远羹”的传承。这些并非巧合,真正把它们解读出来,就看似一件很普通很自然的事。事隔千年,晃如昨日。
上海有名的说唱曲目《金铃塔》,就是延续远古的金铃吟唱至今的抒怀传颂。
唐代烧尾宴58款奇异珍馐,独家视角,系列解读。
下篇博文预告:《道家为何让王母娘娘吃快餐盖浇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