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元代砸破瓶子才能吃的神秘菜
文/王明军

自成吉思汗在灭亡西夏后,三子窝阔台和继任养子蒙哥三人,先后发动了三次西征,横扫中亚。从此,大批的波斯、阿拉伯、中亚人被迁徙到中国来,且分布在全国城乡各地,其政治地位也比较高。据《元史百官志》记载,当时朝廷专门设立了“回回国子学”、“回回国子监”这样一种学习研究回回语言文字的机构,教授“亦思替非文字”(即波斯文)。徐霆的《黑鞑事略》把当时元朝通行波斯文称作“回回字”。回回美食也随着历史大潮,融进了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
元代《居家必用事食品类》记录了一道令我百思不得其解的回回名菜“海螺廝”:“鷄卵二十箇打破攪勻。以羊肉二斤細切。入細料物半兩。碎葱十莖。香油炒作燥子。攪入鷄卵汁令勻。用醋一盞。酒半盞。豆粉二兩調糊。同鷄子汁燥肉再攪勻。傾入酒瓶內。箬扎口入滾湯內煮熟。伺冷打破瓶切片。酥蜜澆食。”做这道菜并不难,蹊跷的是最后需要打破瓶子才能吃。为什么回回要选用瓶子,最后还要把瓶子毁掉,其中必有原由。
从《元史·百官志》得知,与以往各个朝代不同的是宫廷专门设置了监制玻璃器的机构“瓘玉局”,故而瓘玉局制造的玻璃称为瓘玉。这说明中国元代的玻璃制造业达到了相当规模,由中央集权统一控制和生产。专利使用玻璃器皿,也成为贵族统治阶层的特权和财富象征。色目人是元朝对除蒙古以外的西北各族、西域以至欧洲各族人的概称。元朝特别重用色目人,入居中原的色目人,多高官厚禄,钜贾大贾。所以,色目人之一的回回族在这道名菜上,通过打破瓶子的方式来显示本族的高贵和富足,是唯一的合理解释。

仔细分析这道菜,烫熟和蒸熟应该区别不大,与用不用瓶子也没多大的关系。但最后用“酥蜜浇食”的确是回回的特色调味。这道回回名菜“海螺廝”,是用鸡蛋和炒过的羊、鸡肉糜同烫,突然想起上海的地方家常菜有耳熟能详的“肉饼子炖蛋”,这是不是借鉴了回回的传统方法而改变的,我总觉得有那么个借鉴、简化、创新的意思。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用面粉炒黄加油(黄油甚妙)加蜜,既是“酥蜜”。
儿童夏日厌食,用炸薯条蘸着酥蜜吃,保管让你的孩子兴趣盈然,胃口大开!
元代相关美食博文连接:
元代庖厨喜欢在茄子身上翻新花样

元代人为什么流行吃鱼不吐鱼刺?

“一了百当”承上启下三千年(图)

中国元代百姓为什么偏爱美食聚八仙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