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御膳中哪道菜是越南进贡的?
文/王明军

从清代满汉全席之前,中国最古老的御膳要数宋·膳司内人《玉食批》反映最为全面。《玉食批》虽为御膳菜谱,但从中透露出那个时代大量的信息,其中的小头羹饭背后的惊天秘密;花炊鹌子道出了宋代男人头上带花轶事;庖厨的十款劝食,证实史载赵构性功能低下而需要造精之食寻欢纵欲的情节;还有云梦豝儿肉腊的名贵、“签菜”之谜、宋代至尊美食……
近期有酒店提出合作开发中国古文化菜肴,于是特意把《玉食批》御膳菜肴整理成可烹饪操作的工艺卡,一款并不显眼以前忽视的“金山豆豉”,却引起我的注意。
宋高宗饕餮的这顿堪称中国史上顶尖的御膳豪宴,分“初坐”、“歇坐”和“再坐”。皇帝进门“初坐”歇息寒暄,光享用水果、蜜饯类开胃之食就上了七十二道大盘子。其中第六轮属于腊脯一行的有:“缐肉条子、皂角脡子、虾腊、云梦豝儿肉腊、奶房旋鮓、金山咸豉、酒醋肉、肉瓜齑。”这就是我们现在酒宴冷菜的雏形。从元初《梦梁录卷十六·分茶酒店》介绍,南宋临安城肉铺众多,一般都有名件贵品出售,其中就包括:线条、算条、皂角、盐豉等脯腊。这与御膳菜谱的脯腊相吻合,问题是御膳“金山咸豉”与《梦梁录》的“盐豉”有何区别?这两种豆豉非同一般。
有人说《玉食批》的金山豆豉是腊肉蘸着豆豉吃,是一款调味品。错!豆豉是可以当调味品使用,但与脯腊(包括鱼虾腊制品)一起食用是当时的饮食习俗。
豆豉的渊源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楚辞·招魂》中有“大苦咸酸”,根据注释大苦即为豆豉。秦汉之际《史记·货殖列传》就有了豆豉的详实记述。豆豉是中国古代烹饪的重要调味品之一。汉代刘熙《释名·释饮食》一书中,誉豆豉为“五味调和,需之而成”。中国古代称豆豉为“幽菽”,也叫“嗜”。我们现在使用的“嗜好”一词,就是来源于豆豉这款中国最古老的调味品。北魏的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作豉》中,专门介绍了“作麦豉法”。我国台湾人称豆豉为“荫豉”,日本人称豆豉为“纳豉”,中国的豆豉也随着华夏灿烂的饮食文化流传至东南亚各国。
中国医学水平和理论在唐代达到了巅峰,它对人们在饮食健康和保健,起到了深远的影响。吃啥补啥的理念在唐宋时期深入人心,就连皇帝也和平民一样嚼猪耳、啃猪蹄。《纲目》称:“黑豆性平,作豉则温。既经蒸署,故能升能散;得葱则发汗,得盐则能吐,得酒则治风,得薤则治痢,得蒜则止血;炒熟则又能止汗,亦麻黄根节之义也。” 《本草经疏》曰:“豉,惟江右谈者治病。”《经》云,“味苦寒无毒,然详其用,气应微温。盖黑豆性本寒,得蒸晒之气必温,非苦温则不能发汗、开腠理、治伤寒头痛、寒热及瘴气恶毒也。”同样,用黑豆制作的豆豉,它的药用价值也被人们广为接受和普遍食用。这个食用不是简单把豆豉普遍用在烹饪,而是在宴饮同冷菜腊脯一起上桌,直接视为菜肴食用的地位!豆豉为何与脯腊一同食用,是不是宋人视为热寒平衡的保健吃法,就无从考证了。
宋代的豆豉分为淡豉和咸豉两种,淡豉是直接食用的,所以制作方法少不了风干晾晒,与咸豉稍有区别,故归为腊脯一行。
何为“金山咸豉”?金山在哪里?金山咸豉能脱颖而出摆上皇帝的御膳之中,定有它不同凡响的出处。唐朝李延寿所撰《南史·海南诸国·林邑国》:“其国有金山,石皆赤色,其中生金。”
林邑国,位于中南半岛东部之古国名。又作临邑国。约在今越南南部顺化等处。东汉末年,有名为区连者,杀害县令,自称林邑国王。晋以后屡向中国朝贡。隋大业年间(605~616),隋将刘方征服之,设置林邑郡。唐至德年间(756~757)改称环王。其后定都于占城,故此地又称占城、瞻波、占婆、占波、摩诃瞻波、占不劳。971年,宋征服南汉,却没有乘胜南下收复交趾。二年后,丁琏以藩属身分向中国进贡,并请求册封。宋朝正受北面强敌威胁,只求表面平静,就封其为交趾郡王,“视为列藩”。北宋淳化二年(991),该国沙门净戒来华,奉献如意、金铜铃杵、龙脑香等。直到1174年南宋封李英宗为“安南国王”,这个封建国家才得到中国政府的正式承认。越南立国后,仍与中国历代封建王朝保持“藩属关系”。金山豆豉属越南当地用优质黑豆特制而成的贡品之一。

现代,想当年中越关系“同志加兄弟”,胡志明主席最喜爱中国的广东菜式,尤其喜欢驻越大使张德维炮制的“豆豉蒜蓉蒸排骨”。胡志明1967年四月在广东疗养期间,每隔几天就要张大使做“豆豉蒜蓉蒸排骨”这一道菜,并要求陪同的张德维大使、胡私人秘书武奇和私人医生同台就餐。回到河内后,胡志明对“豆豉蒜蓉蒸排骨”仍然念念不忘回味有加,要求张德维大使把配方交给主席府厨师,让主席府的厨师学做。之后,他老人家总认为主席府厨师做出的滋味不够地道。后来每当胡志明主席胃口不好而想吃“豆豉蒜蓉蒸排骨”时,胡志明私人秘书武奇就打电话到中国驻越南大使馆,请时任大使的张德维到主席府,在胡志明的高脚屋炮制......
藩属国也罢,同志加兄弟也罢,物是人非,“豆豉”的佳话早已成过往的云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