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癌、治癌、美容的肉——皂角脡子
文/王明军

研究宋代饮食文化,在南宋太监的《玉食批》中,不经意发现一道宫廷菜肴:皂角脡子。高宗皇帝吃过的皂角脡子,一定在老百姓中广泛流行过,因为大凡民间的发明和创造,尤其是美食,都是从民间走向宫廷的。我们都知道用皂角洗发有很好的养护作用,尤其是国际演艺大师,一头黑发的成龙做了一个护发素产品的广告,皂角的功能更是家喻户晓了。洗发和药用的皂角和美食有什么关系,这引起了我的极大兴趣。
孔子是中国最早的美食家,他所收学生的学费就是脡子,当时叫“束脩”。《论语·述而》说:“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东汉末年的经学大师郑玄,在儒家经典《礼记·少仪》:“其以乘壶酒、束脩、一犬赐人。”注道:“束脩,十脡脯也。”“束脩”就是十条肉干,宋代叫脡子。
脡子就是现今市场上普普通通的一条条的腊肉。
我有点纳闷,皂角从来就没有发现在中国任何朝代有过当做食材的记录,但查阅资料得知,皂角的药用价值是很大的。现代抗癌药理研究表明,皂角刺具有抗癌抑癌活性。体外实验,皂角刺热水浸出物对JTC26抑制率为50%~70%;体内动物试验也证实,皂角刺对小鼠肉瘤180有抑制活性作用。难道宋代人很早就知道皂角能用来治癌防癌的吗?这个问题恐怕没人能回答,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宋代人用皂角腌制腊肉,一定知道用这种方式对人体有好处。直到前几年,我们的科研部门才又发现皂角对腌腊制品有绝对的保鲜作用。中国2008年的《食品科技》第九期就有文章阐述:“将水皂角提取物、儿茶素按不同比例添加到广式腊肠中,成熟后采用真空包装,在32℃温度下贮藏35d。观察贮藏期广式腊肠酸价、过氧化物值、TBA值的变化,结果显示,添加了水皂角、儿茶素的腊肠其过氧化物值和TBA值与对照比较明显降低,添加0.08%水皂角提取物的腊肠其酸价较对照组低,表明水皂角同时具有抗氧化作用和酸价抑制作用。”据说为了大力推广和销售广式腊肠,研究皂角对腊肠的保鲜这还是当时广州市的重点攻关项目呢!
现在正宗的广式香肠都采用了宋代的皂角腌腊术,即环保、又健康,还能治病防病。
研究中国饮食文化,你不得不佩服我们祖先的聪明和智慧。好多年前,有人惊呼肯德基、麦当劳要占领中国的餐饮市场,我那时就说此言论是杞人忧天。现在你再看看这些洋快餐,不都是在模仿中国老百姓最普通的饮食习俗吗?中国最传统的粥、油条、豆浆等,不都让这些老外请进了店堂,而且广告做的满天飞。中国饮食文化的软实力是不言而喻的,洋快餐被中国饮食文化的融合乃至同化,只是时间的问题,只要餐饮业还是以生存第一要素为前提。
就此打住,言归正传。
皂角在临床的应用还有神奇的作用,例如治疗急性扁桃体炎:皂角刺3钱水煎,早晚2次分服。观察10例,1例无效(并发扁桃体周围脓肿),其余均在2~8日内治愈。大都在服药次日,体温及白细胞即下降至正常,自觉症状及扁桃体红肿减轻。记得几年前,有为朋友悄悄告诉我,他的满脸粉刺就是被一位医生,用祖传的秘方(皂角)治好的,不但除去的脓肿没留下小坑痕,而且还一直没有复发过!看来皂角还有美容的奇特疗效!
有着一千多年历史的传统腊八节,有吃腊八粥的习俗,皂角豆就是其中的原料之一。皂角豆具有止咳、祛痰、祛湿、可消积化食开胃等保健功效的好食材。估计现在绝少有人把皂角豆作为腊八粥的配方了。媒体在大呼隆的宣传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正真懂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节目制作人却还是凤毛麟角的。

过年期间,我用新方法腌制的皂角脡子招待亲朋好友,在一番神侃中,让客人们都有了感受皇帝的口福之乐。


然而,现在市场上的腊肉即使使用了皂角配方做的腌腊肉,也不会有商家告诉你他是使用了该配方。毕竟,使用皂角腌腊食品的造型美观,而且保鲜期特别的长。这也是竞争的秘密武器。但是,当你在使用时,菜肴的汤汁在锅中煮沸有肥皂泡的感觉时,祖传的秘笈就一览无遗了。


宋代饮食文化研究相关博文连接:
解开在宋代风靡一时的“签菜”之谜

宋代至尊美食:螃蟹橙酿和洗手蟹

漫谈中国宋人吃肉的考究

宋嫂鱼羹:宋代草民的爱国之举

宋代美食:原味瓜齑笑红楼

一款有生命的自制调味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