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为何不直扑北京推翻清朝?
标签:
文化 |
洪杨攻占南京时号称50万,据学者考证其胜兵最多不超过10万,其余全部都是一路裹挟而来的平民百姓。这其中更为拙劣的是其水军,夹江而下铺天盖地竟没有一艘真正的战船,全部都是强迫随军的船户百姓。
洪杨一路流动作战看起来似乎是游击习气太重,其实实在是打不下来。打武汉打了几次都打不下来,打长沙不仅打不下来还折了重要头目萧朝贵,权力由此失衡为之后的天京变乱埋下伏笔。占领南京之前洪杨一直想安顿下来,所以刚刚打下小城永安就急忙封王建制,问题是洪杨刚安顿下来清军就追上来了。从战略的角度讲,洪杨的优势就在于流动作战。清军其实比洪杨还希望他们安顿下来,因为一旦安顿下来,清军可以集全国之力慢慢消耗太平军的实力,而太平军一路追追打打,没有建立任何系统的动员体制。一旦它的主力被消耗光这个政权也就完蛋了。从这个意义上说建都南京而不是天京变乱才是洪杨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回到主题,通过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太平军与清军的作战,即使是占领南京之前他们也是很被动的。城市多数打不下来,即使费劲周折打下来了,清军主力来攻困守孤城最终也守不住。这样的实力能够坚持十数年勉强维持东南半壁已是奇迹,指望他们北上革爱新觉罗和金钱鼠尾的命?不是他们没有这样的革命理想,臣妾实在做不到啊!
洪杨转战东南数十省,军队规模虽然几经扩充,但真正的主力也就是最有战斗力的部分仍是自金田团营中带出来的数万老兄弟。之后吸纳或强征入伍的湖南、安徽、江苏等省的新兵战力差之远甚。南方兵长于步战,所以太平军自始至终以步军为主。太平天国后期李秀成需要骑兵的时候甚至不得不借助以马匪为主的捻军。南方气候湿润,河流密布,沟壑纵横,是步军的天堂。而北方尤其是华北平原气候干燥,一马平川,是满清的精锐八旗骑兵和蒙古骑兵肆虐的绝佳战场。太平军主力进军华北是以己之短攻彼之长,纯属找死行为。
洪杨的拜上帝教脱胎于天主教而被西方传教士视为异端。他们每占一地尽毁儒释道和村规乡约,全以拜上帝教和讲道理强行代之,这样就把循规蹈矩的普通百姓也推向了他们的对立面。清末的南方商业活动频繁,观念开放,尚且对其能报以某种程度的容忍,而北方小农经济的土壤深植了数千年,民众思想更为保守,对洪杨的奇葩宗教不仅无法接受,甚至坚决抵制。林凤祥、李来(开)芳一伙北伐途中就有普通民众伪以附逆,实则欲接近林李枭其首级,事败投河自尽的事例。北方民众的剧烈反抗也是林李之后原形毕露疯狂屠城的诱因之一。由此洪杨全伙北上,下场可想而知。
本人的结论,洪杨不北上,纵使团伙内分赃不均引起火并仍能肆虐十数年。洪杨一旦全伙北上,只怕不过数年就会被全部平定。北方是清军平定洪杨而非洪杨荡平满清的理想战场。从这个意义上讲,当年定都南京的洪杨对自己的份量还算有几分自知之明,还算有点战略眼光。
前一篇:嘉庆皇帝杀死和珅之后为何后悔?
后一篇:清朝皇帝为什么都爱娶蒙古老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