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西飞国际:已具大飞机供应商能力

(2008-11-10 11:52:59)
标签:

西飞国际

新舟60

飞机零部件

张勇

新中

财经

分类: 报纸精华

投资者报记者  曾郁兰 任鹏宇

11月8日,中国航空工业集团(下称新中航)正式挂牌,而旗下各大业务板块子公司的整合和上市工作随后也将陆续启动。
在第七届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的三号馆,新中航携旗下69家企事业单位,以整体形象展示了民机、军机、直升机、无人机等飞行器。西飞国际(000768.SZ)也纳入了新中航的统一展示。
11月4日,西飞国际在珠海与幸福航空有限责任公司签订了3架新舟60飞机订购合同、10架新舟600购机意向协议;与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签订2架新舟600飞机订购合同。截至目前,新舟60、新舟600飞机已取得156架的确认和意向订单,新舟60(含运七200A)已交付国内外用户34架。
西飞国际营销部经理张勇向《投资者报》介绍,2008年,新舟系列飞机大概预计销售50~60架,销售数字看起来很少,但不乏批量购买客户。
分析人士认为,“西飞国际是新中航旗下上市公司中大飞机项目的最大受益者。”由于西飞国际通过新舟60基本形成了民用飞机的研发、制造和客户服务体系,在大型客机研制上形成了核心制造能力,同时技术上与大型客机相似的军用大型运输机的研制工作已经启动,因此公司有望深度参与大飞机项目的研制;同时,西飞国际还将成为中航工业运输机业务的整合平台。

商飞供应商

在“新舟”系列飞机的展示区域,西飞国际的工作人员向《投资者报》记者表示,新舟系列是西飞国际的品牌。新舟60是国产民机的开路先锋;而新舟600则是刚刚研制成功,正在适航取证;新舟700还在研制阶段。
新舟系列飞机,是西飞国际的主要销售产品。在陈列的各种模型中,新舟系列飞机模型比空客380小很多。对此,西飞工作人员坦言,这一方面是视觉差异,另一方面,也是实力的差距。
目前,西飞民机在全球,包括中国市场的竞争对手,是加拿大庞巴迪和意大利ATR公司。新舟飞机离世界巨无霸还有距离,但追赶的速度却是越来越快。
张勇认为,航空制造是新兴产业,但也具有门槛高,技术含量高的特点,航空制造最后将会集中由几家公司来做。像美国的民机制造商主要就是波音和空客,欧洲的民机制造商则只有空客。而且,如果与汽车产业的投入相比,国内航空产业的投入并不是很多,随着大飞机项目的陆续启动,中国的航空产业增长潜力将会显著提高。
在新舟系列飞机的旁边的ARJ21的展示模型上,以红蓝紫等颜色,对机体做了区分,不同颜色代表不同制造商,机头是成飞制造;机尾是沈飞制造;机身、机翼则是西飞制造。
西飞工作人员表示,西飞是中国商飞的供应商,已经具有大飞机的零部件供应能力。

整机制造和外包业务平台

据新中航内部人士向《投资者报》记者透露,西飞国际将是集团运输机公司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中航的运输机子公司很可能以西飞国际为基础整体上市。此外,有业内人士认为,西飞国际可能成为新中航整机制造和外包业务的平台。
今年2月,公司通过定向增发完成大股东西飞集团的整机业务和国外飞机零部件转包业务注入之后,形成了完整的飞机制造业务链,业务结构由单一的飞机零部件生产转变为国产飞机整机生产与销售为主、国外航空零部件转包和国产飞机零部件生产与销售为辅,整机业务收入占据了总收入的80%以上。
今年10月19日,新舟60首航成功,正式进入国内市场,公司支线飞机局面逐渐打开。平安证券认为,支线飞机和军机是公司未来2个发展支柱。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苗圩日前表示,目前新舟60支线飞机已经获得136架订单。
在军机业务稳定增长的前提下,民机将带给西飞国际更大的发展潜力。

未来实现产业升级

另外,西飞国际是美国波音公司、欧洲空客公司、意大利阿莱尼亚公司等世界知名飞机制造商的重要战略合作伙伴。三季度,尽管受原材料成本增加及结算外汇汇率变动拖累,公司欧美转包业务增长低于去年同期的51%,但仍然达到38.93%。
据预测,国际转包业务今后三年将保持35%以上的增长,国内业务的增长将超过80%以上。西飞国际目前是美国波音公司在亚洲的唯一指定生产商,也是全球唯一承制波音747组件的厂商。西飞国际长期替波音、麦道、空中巴士、德航、加空、法航这些全球主要客机制造商生产各种飞机零部件。
西飞国际已与波音签订737-700垂直尾翼1500架份,波音747S客改货订单200架份,与空客签订A320机翼组件500架份,法航ATR-42/72机身16段140架份的订单,手上的合同总额已超过10亿美元。
未来,在大飞机项目的引领下,我国航空制造业技术和制造能力都将获得大幅提升,转包制造业必将从中收益,并实现从零部件加工向部件、系统供应商转变的产业升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