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波澜小说《你想住几楼》
(2014-12-09 18:48:43)
标签:
原创情感 |
分类: 心情文字 |
这篇小说我读了好几遍,最后还是放不下,想把我读后的感觉写出来,了结一份心愿。
我接触波澜的文字是从读他的小说评论开始的。你想,一个写小说评论的来写小说,他能马马虎虎地去写吗?
实际阅读下来,果然证实了我的想法。既如此,我就想重点说说《你想住几楼》这篇小说的艺术结构方式。
如果说,主题是小说的灵魂,题材是小说的血肉,那么,结构便是小说的骨骼。因此,一篇小说只有具备了匀称坚实的骨骼,灵魂与血肉才能有所依附,才能把小说的主题、人物、情节、环境等编辑起来,使之变成一个完整的小说整体。
《你想住几楼》的小说结构是何种样式呢?反复分析,我认为是一种“层迭式结构”。这种结构的特点是,一层深入一层进行叙述和描摹,也就是小说前面的叙述是后面的基础,而后层则是前层不断叙述的结果。
小说的开头,“王老师伫立在牌坊下,任凭秋雨淋漓。”一下抓住了读者的心,开篇点了题,也是小说叙述的开始。王老师为什么要伫立在牌坊下,任凭秋雨淋漓?(这是为后面王老师不想去城镇居住,而做的隐笔。)随着读者的遐想,小说笔锋一转,马上告诉读者这个牌坊“是为旌表王老师的祖上王端所建,承载着王氏家族过往的无上荣耀。”接着,便把王端的身世简单叙述了一番,又写道:“胸中每有块垒难平,王老师便会来到这牌坊之下。”这更深一层地吸引读者想知道,王老师到底有什么“块垒难平”呢?
但是,读者急而笔者不急,转而又描写开牌坊的精美与沧桑历史。直到匆匆而来的第二号人物老丁出现,焦急中略带几分气躁说:“老王,到处找你,原来你在这里!”王老师才从沉思中清醒过来。清醒过来,笔者还在绕弯做铺垫——又写开王老师退休前当模范老师以及当校长时,如何受到学子们的尊敬,引出王老师的学生——教育局长给退休后的王老师做六十大寿挂匾额;1985年深秋,王老师胸前的大红花,由县长佩戴;当校长时,县里把王老师树为标兵,报纸、有线广播天天宣传,大街小巷流传着他的传奇故事;后来王老师在校长任上退了休,才回到了暌别多年的小山村,蛰居起来。
小说绕了这么大的弯儿,至此方告诉读者,“王老师居住的村庄叫王家庄,典型的黄土高坡上的小山村。”这才与后面在镇上购房接了起来。但是,笔者还未告诉读者“块垒难平”的原因,似乎还在绕弯儿。接下来又写王家庄村的周围环境,引出阴阳先生王瘸子,对王家庄风水说词……又引出王家庄两姓杂居等等。这绝对不是闲笔,是围绕小说主题进展的,是深挖地域文化的,不论你往何处搬迁,老祖宗的根脉在人的生命里是根深蒂固的,是不容人们忽视的。
这,就是波澜与别人写法的不同之处,也是他的独到之处。像是有意尝试一种新写法,考验读者耐性似的。
是的,是得有耐性。“王老师见老丁着急的样子,忙问何事。老丁却啥话也不说,一把扯了王老师就走。”王老师走到老丁家,看到老丁老婆正躺在地上,为老丁老婆扎针救治。紧接着,又铺垫,“王家庄老老老少少几百口子,下至黄口小儿,上到耄耋老者,人人皆恭恭敬敬称王老师为王老师。唯独老丁称王老师为‘老王 ’”。这说明,两人的关系太亲密了。而且,“王老师与老丁有一个共同的兴趣爱好,两人都酷爱上党梆子,爱得几近痴狂。”
写到这里,读者也许会问,爱好归爱好,总不能第二大段占用三分之一篇幅来写他们的爱好吧?是不是有点风牛马而不相及呢?
非也。笔者之所以用这么大篇幅来写上党梆子,还是在挖掘地域文化,挖掘人的记忆,挖掘人的生活,挖掘王老师不愿搬迁的原因,而且巧妙地以上党梆子的一出《杀妻》,引出主人公王老师的妻子——小说的隐形人物和王老师的儿子出场,以及王老师如何在他父亲王天寿“王老先生”的逼迫下,怎样背汤头歌诀,做好第二职业,行医看病。这些描写,像是废笔,其实不然,是要引出王老师家世,倚墙而立、古朴雅致的紫红色药柜,是王老师家的祖传之物。这个紫红色药柜,它同前文的上党梆子,以及后边的画作《秋色图》,等等,都是地域文化、传统文化的一个个符号。王老师对这些物事的酷爱,其实反映的正是他对地域文化、传统文化的珍视和依恋。这种心理正是王老师不愿搬迁的原因。
小说写到这里,篇幅写了一多半,笔者才点出主题,写出王老师“块垒难平”的原因——王老师回答老丁说:“人往旺处走,水往低处流,这是大趋势,你阻挡不了。”老丁憋了一肚子的话,回应说:“也不知道都怎想的,简直是疯了,上一回,就是前年,十多户在镇上买了楼,这回又是十多户。再这样下去,要不了几年,村子就空了。”
王老师也慌了!表面上劝老丁不要因为购房的事与儿媳妇闹矛盾,实质是为自己担忧——担忧自己的医术找不下合适的人选,“祖传的歧黄之术莫非要砸到自己的手里”;担忧自己的儿媳妇小莲为在镇上购房子给儿子施加压力;担忧购房没钱,要把王氏家族的传家宝《秋色图》卖掉。因此小说整个第四大段,笔者不惜笔墨,细致地描写了《秋色图》的来龙去脉,以及王老师如何珍爱《秋色图》和儿媳如何玩心眼,使王老师后背生出几分凉意,生怕有一天儿媳真要扯破脸皮同他闹,真不知该如何应对等。这就深一层地告诉读者,人们往城镇搬迁是早晚的事,是大势所趋,是王老师无法阻挡的事儿啊。
同时,笔者又在梦中挖掘主题——“王老师夜夜梦见王夫人,梦见王夫人弥留之际几无血色的脸,眼中充满哀怨。”小说的字里行间,虽然没提购房之事,可细心的读者不难看出其中所隐含的意思。
这样,小说写到第五大段,笔者才终于露出真相,直接描写开到镇上购买单元楼的事情了。
当王老师把打算卖画筹钱买单元楼的事,告诉儿子和儿媳的时候,睡觉似乎安稳了,心情似乎好些了。与之相反,老丁家却小吵天天有,大吵三六九。这使“王老师感觉自己快刀斩乱麻,做得对。如不然,也许他会和老丁一样烦恼不已。”一日傍晚,王老师请老丁喝酒,“酒酣耳热之际,老丁提出想再看一眼《秋色图》,打趣说:再不看就看不上了。”
“酒至半酣的王老师,想到再过几日,此画将不知落入何人之手,缘分将尽,颇有几分伤感,唏嘘不已。”
从此后,王老师每天都要出去走走,有时立于牌坊下,有时站在尚书桥上,有时径上青松岭,有时还采一些草药和山货。青松岭、白石河、尚书桥、石牌坊、老院等等,成了王老师的魂儿。哪怕村子只剩他一个人,他也绝不离开,他要守着自己的魂儿。
然而,让读者绝没想到的是,小说快到结尾时,王老师的儿子,跑到他面前说:“好……消息!爸……爸……你的画不用卖了!”……“要建飞机……飞机场……村子要搬迁……整村……搬迁!”
“这个消息让他震惊,儿子眼里的好消息,对他而言,简直就是一个噩耗!”直到老丁给王老师打来电话,王老师的手似乎被什么东西烫了一下,手机“啪”地一声摔在地上,老丁的声音依旧不依不挠地传过来:‘老王,我说,你到底想住几楼?’”
这样,小说才在前后呼应中收了尾。
好一个精巧的小说结构!让我偏颇地想,笔者是很有思想内涵的,虽然小说通篇没提半个字城镇化,没提农村的消亡,但这个主题却贯穿通篇。这篇小说,描写了城镇化大潮汹涌而来时,乡村各色人物的心态与表情,当然绝大多数人是欢欣鼓舞的,正因为如此,如王老师一般坚守者,尤其显得悲壮。小说的结尾,笔者巧妙地呈现给读者一种画龙点睛式的结尾,令人掩卷沉思。
尽管如此,但从严要求,小说的描写还不够细致,还没有完全扎根于真实的生活土壤里,应引起作者的足够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