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我们的笔会

(2014-09-28 23:01:46)
标签:

转载

原文地址:我们的笔会作者:晋城聂尔

我们的笔会

山西文学、太行文学、丹源文学联合笔会,9月22日至26日在高平南山湖举办。

笔会包括研讨会、讲座和采风共三项内容。

外省来宾四位:李云雷,付秀莹,黑丰,魏微。其余均为本省作家。

研讨会主题为“大视野下的本土写作”,我在会上的发言大致如下:

这样一个貌似一点不新鲜的题目,在现今情况下,仍有它的丰富性和深度。

首先,本土这一概念是相对的和历史性的。它含有近代以来弱势文化面对外来强势文化的一种防卫、跟进、抵御的策略和姿态。

可以借用两个概念来对本土进行描述,这就是混杂和模拟。所谓混杂,就是已经不再有纯净的本土,本土文化之中夹杂了许多外来文化的符号,这些符号的存在是必要的和并不可怕的,它们已经成为本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所谓模拟,指的是本土写作往往借用他者文化已有的路径、渠道,这种借用是为了解决自身的问题,并非为借用而借用,因此也是不必加以压抑的。

其次,不同的创作主体拥有不同的本土资源:像北岛、哈金、纳博科夫这样的过去叫做流亡作家,我现在愿称其为漂泊者的,他们对祖国的描写或许可以看作是一种本土的阴影或者倒影。我说阴影和倒影,指的是漂泊者们已经不再承受本土的现实问题的压力,也不再受到本土的禁锢,因此他们笔下的本土更多是美学的、开放的和轻的;还有一种现象我称之为假性的国际性主体。比如莫言、余华、阎连科等作家的“成功经验”,可能会使学习者误以为,他可以把自己练就成像他们那样的一种国际性主体,从而可以站到一个高于本土的位置上俯视本土,但这样的一种主体只是一种浮夸的假象。这样的想象是值得警惕的。

我在研讨会上未及说出来的,还有:

本土写作是守护与逃离,自卑与自傲的一体两面,是自我与他者的互爱与互斥。

中国艺术研究院的李云雷做了题为“如何讲好新的中国故事”的讲座。讲座由我主持。

李云雷主张:1,站在中国的立场上进行叙事;2,写能够体验到的中国的变化;3,启蒙已经完成,或者启蒙已经不再是重要的主题,因此要写更多其它的中国经验,并且要更多地使用中国形式。等等。

我在讲座最后的对话开始之前,提出如下问题:

1,我们要写的是抽象的人,还是具体的现实状况中的人?

2,我们所写的人是一种历史的结果,还是历史进程中的人?

3,我们写的究竟是符号的人,还是所指的人?

4,我们是要用日常生活来构筑我们的寓言,还是用所谓的历史眼光来进行观照和引领?

0

前一篇:无题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