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上高原(3)---感受改则

标签:
杂谈 |
离开拉孜后继续赶路,晚上落脚在日喀则地区昂仁县西部的桑桑镇,在这里度过了一个较艰难的夜晚。桑桑镇海拔约4600米,因其特殊地理位置,是一个来往车辆常作为歇脚的地方。住的宾馆是一排小平房,没有卫生设备,也没有自来水,照明用电时有时无,到晚上12点后就停掉了,但配备了蜡烛,可以对付照明。墙壁电源始终没有供电,需要充电的设备,如手机、相机就没办法了。大概因为海拔较拉萨升高了约1000米,晚上睡眠较差,同行的人也都普遍有这样的反应,算是进入阿里前经受点考验吧。后来情况也证明,有了桑桑镇这一夜做对比,后来几晚的住宿条件尽管也不算好,但都觉得不错了。
告别桑桑镇继续向西,在一个叫做22道班的地方开始向北转。若一直向西,沿219国道,全是柏油路,会好走许多。向北就不行了,在沙石路上车子开始颠簸,时间长了,确实很不舒服。为了能到偏北地区的一些气象站看看,也只好做这种选择了。先到了措勤县,已属于阿里境内了,那里没有设气象局,由阿里地区气象局建了一个自动气象站,海拔为4700多米。西藏同内地大不相同,有100多个县,与其辽阔的地域相比,已是很少了,但也只有39个县建了气象机构。近几年来,随着需求的增长和科技水平的提升,西藏区局通过建自动气象站的方式实现了县县有站,解决了当地基本气象信息获取的问题。但没有人,如何实现在当地提供气象服务,还是个问题。
从措勤再向西北行,直奔改则,到那里已是晚上八点多了。还好,天还亮着,那里要到晚上10点才会黑下来。就先到了气象局,这是个一类艰苦台站,除通常的一些困难外,最大的问题是水质问题,水中的一些化学物质会造成牙龈出血、掉头发等症状,洗脸也会造成皮肤过敏。目前只能用水洗洗衣服,吃水要买矿泉水。
从气象信息获取的角度,改则站非常重要,再向北就进入到无人区了,有很大一片气象探测的空白。根据专家的意见,改则的探测只能加强,还要增加更多的观测项目,如探空、辐射等。但如何实现,就难了,要考虑可操作性。藏北的条件确实很艰苦,留住人是件难事。有一位成都来的毕业生在那里工作了几年,正在申请返回老家,西藏局想挽留,答应给他调整到好一些的台站,不知是否能奏效。
看到那里的工作环境,确实要设身处地地考虑一下,换上任何人都会有如何选择的问题。“高海拔,高标准,缺氧气,不缺志气。”这是西藏气象人倡导的精神,但不能将精神与物质截然分开,不解决实际问题,仅唱高调是靠不住的。在西藏还有十几个站存在水质的问题,要尽快采取措施解决。
在辽阔的藏西北高原上,着实体会到了荒芜人烟的感觉,跑上百十公里,见不到村庄,也碰不到车辆,偶尔会遇到拉硼砂的载重卡车。阿里的盐湖有优质的硼砂,硼砂有着很多用途,如做消毒剂、保鲜防腐剂、软水剂、洗眼水、肥皂添加剂、陶瓷的釉料和玻璃原料等。看着一辆辆装满硼砂的大车缓缓而过,可以感受到艰辛与沉重,若在路上发生点问题,前不着村,后不着店,该如何解决呢?令人神往的高原,近距离接触后并不感到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