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春晚流行语”
(2011-02-09 11:54:30)
标签:
娱乐 |
分类: 杂感 |
每年“春晚”,总会冒出一些搞笑的流行语,成为春节过后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或时常在某些场合被引用,成为调侃的笑料。一些简单的话语,经演员们夸张的表演,配上具体的情节,会深深地留在人们的记忆中,有的甚至可以持续若干年。如“你太有才了!”;“忽悠,继续忽悠。”;“为什么呢?”;“这个可以有,这个真没有。”等等。
同样,今年的春晚也少不了这类流行语,只是印象深浅、能流行多久会有不同。
流行语大致可分为几类,一是纯为搞笑,如“自从得了精神病,整个人就精神多了。”因语言组织巧妙,逻辑上的滑稽,令人发笑,但也仅此而已,一笑过后未必能留下什么。二是具有较强的现场针对性,如“当托,你比我有经验。”话说得有点损,是针对特定主持人而言的,离开了现场,是否还有流行价值,就不好说了。还有一类则会触及到了社会生活中的某些敏感点,令人在笑声中还能回味,有所感悟。
或许赵本山的小品中“此处省略N个字”这句话具有一定代表性,在信中省略字的事未必常见,但不把话说清楚,让人听了莫名其妙的事可不算少。在文件、报告、讲话、授课中点到为止,抛出个新词、新概念,又不解释清楚,留给听者、读者去琢磨、去揣摩的事时有所见,甚至要求人们在没有搞清真实内涵的情况下就学习、领会、贯彻、落实,是故弄玄虚还是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呢?
“和谐社会讲究淡定。”则不免引发人们内心的追问,“淡定”意味着什么?是必然还是无奈?
“我人才,你天才,不就比我多个二。”看来,天才真未必是个褒义词,自命不凡的人要格外小心,过于自负说不定就会多出个二来。
“养猪的怎么干出狐狸的事?”是一句很有趣的话。结合剧情,可以理解这位养猪的大叔并非真想干狐狸的事,但若社会环境中压力如此之大,难解购房之难,又无法让儿子找到“不要房的丈母娘”,出现各种荒唐的结果也不足为奇。再展开一点联想,一些人干出些与自己身份相违的事也并非少见,这就更有丰富的想象空间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