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结束了,值得回味与反思的东西太多,所以我们在接下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不得不处在一个“后奥运”的状态。由于本人是个伪体育迷,所以在整个奥运期间,最吸引我的反倒是一些比赛以外的东西。
对于本次奥运会开幕式,张艺谋可谓是煞费苦心,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化,郑和下西洋、四大发明、戏曲、水墨画、各种元素、意象都要在短短的几小时内呈现,同时还要让“老外”接受。总的说来,对比闭幕式8分钟的“伦敦元素”展示,中国的演出是大获成功的。
与这些中国元素在全世界受到追捧的状况相反,中国制造却日益成为“廉价”、“低质”的代名词。有专家估计,到2011年,中国将是全世界最重要的奢侈品市场。每年全世界甚至中国本地都要将大量金钱花在所谓的“国际名牌”上,讽刺的是,这些品牌的生产地几乎都在中国。
消费者的狂热使得产品即使丧失原有的品质,对于附着于产品标签上的幻想仍然存在。当品牌货与地摊货的区别仅仅是一道标签时,其间的差价就变得十分诡异,而这一点在以手机为首的电子消费品中极为明显。以至于处在世界制造业的心脏的中国,率先掀起了一场工业上的“山寨革命”,希望将品牌的价值影响降到最低。
美国《新闻周刊》时尚记者唐娜•托马斯曾说:“中国虽有‘世界工厂’的名声,却可以效仿日本,从廉价劳动力提供方和产品制造国做起,以具有东方特色的、高品质的工艺征服世界。”言外之意,“中国元素”具有独特的魅力和卓越的个性,一旦运用得当,将成为中国品牌的“攻城利器”。
当iphone女孩的灿烂笑脸展现在英国用户的手中,当奥运会上各国领导人纷纷穿起唐装、挥舞起手中的折扇,事实上已经揭示了这样一个未来——“中国制造”与“中国元素”的相互融合。
李坚/文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