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王栋生:高中作文很难做到序列化
(2020-12-23 15:22:40)
标签:
本色教育
生命
文化
教育
作文
|
分类:
名家讲坛
|
任务群教学活动应当有比较机动的作文练习,教材只能提供一个“大致的样子”。考虑到高中作文教学的实际情况,有必要对学生的“学”重提一些具体要求,同时也要为教师的“教”提供一些适当的依据。“作文指导”主要是提供给学生自学的,这些作文指导短文不过是基本要求、路径或提示,有些作文知识,学生虽然在义务教育阶段接触过,但不等于高中不能重复与强调,此所谓“螺旋式上升”。学生“怕写”“写不好”和“不会写”是实际问题。教材要有高度,更要注重实用性;只要能为学生着想,不必拘泥于某个教学环节的安置顺序,更不必求全责备,学生的作文情况有很多不同,不宜搞一刀切。
每隔几年,都会有老师询问“中学语文教材为什么没有清晰的训练序列”,“还没有学‘观察’怎么就‘叙事’了”,等等。这些老师认为作文教材应当有严密的知识体系和序列,否则理论上立不住。
我视野有限,也曾关注过“作文教学序列化”的话题并参与讨论。但很快就发现新问题:提出“作文序列化”的老师,或是主张围绕作文知识组织阅读材料(课文),或是根本没考虑过“结合”的问题,甚或主张“作文独立”,等等。组织讨论的刊物,也只是让不同观点的人畅所欲言,并没有倾向。有意思的是,更多的老师对这些讨论并不关心,他们有能力有办法调动学生作文的积极性,不在意自己的作文教学是否有理论支撑。其后,人们可能注意到,纠结于“序列”的老师,有相当一批教学时间都不长,也有些并不承担中小学语文教学任务。教学实践时间略长一些的老师,一般会认为,中学语文教科书作文部分的编写,无法具备也未必需要讲究严密的逻辑顺序,作文教学有更多的因素要考虑。特别是在现今“读写结合”的模式下,要求“序列化”不太可能。语文不像数理化学科有比较严密的知识逻辑顺序,如高中必修为期一年,语文科任务群学习活动本身未必能排列出一个严密合理到不能调动的序列,语文学习任务群要求和单元学习材料也不可能像精密仪器一样严丝合缝。要求既能考虑单元阅读内容又能兼顾作文能力序列,很难。
目前高中作文活动放在单元学习任务后半部,成为单元学习任务的一部分,是比较合理的安排。因为要服从任务群学习的单元顺序,实用作文和文学写作安排出现一些跳跃性,是无法避免的。我们也应当看到,在短短两个学期的必修学习中,这样安排不至于影响作文能力培养。实践证明,中学作文教学,特别是高中阶段教学,不能拘泥于“序列化”和“阶梯式”。
“序列”问题,每隔几年总有些同行质疑,这也许和高校的“写作学”课程有关。有“写作学”的存在,也就会特别关注中小学的作文课。对这个问题的质疑是有必要的,老师们思考这个问题也是对的,应当鼓励做这方面的探索。一些老师认为必须按“能力阶梯”教作文,有条件的学校,不妨做些尝试。20世纪80年代,很多老师思考探讨过这个问题,我也一度困惑,在高中教学中曾试图按照“能力序列”走一遍。但我很快就发现,在短短的三年内(实际没有这么长时间),“循序渐进,一步一个台阶”,可能不太现实。于是我不再用“序列”束缚自己的教学。以后我多次参加有关这个问题的讨论,同行们的思考逐渐接近。完全不思考这类问题,有可能会担心教学出现随意性,但纠结于这类问题,忽略丰富的实践,对作文教学不利。理论研究有必要,教学则要根据学生情况。教学和学术研究存在距离,“科研”无法替代甚至也不必指导“教学”,特别是在当下。如果把“写作学”“阅读学”等摊在中小学教师面前,甚至具体地落实在某一节课上,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很可能是邯郸学步,让教学了无趣味。老师们的课堂要从学生的学习出发,没有必要寻找理论体系束缚自己,更不能用
“严格的训练步骤”剥夺学生的学习趣味,导致他们厌倦作文。
如果教材编写能兼顾“作文能力序列”,两全其美,很好;退而求其次,虽然因“结合”而违了“顺序”,但仍然能调动学生作文学习的积极性,也不错。如果能从“教材”的作用去思考,这个问题也许并不难解决。1995年至2004年,我校曾使用人教版高中实验教材(周正逵主编),作文单列为《写作与说话》共六册。这套书的设计有“能力序列”,和高中三个年级的《文言读本》《文学读本》《文化读本》“不结合”或
“若即若离”,编写是成功的。这套《写作与说话》,上课怎么用?很快就显出实际困难。但是在那个年代,很多试教学校有灵活的办法。谁规定过教材必须由老师“教”的?老师不讲,学生就没法“用教材学”?很多老师都反映,这套教材让学生自学最适合。当年和周正逵先生交流这个做法,他完全赞同,——《写作与说话》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自学”,编的时候就考虑到了。如果强调作文要“读写结合”,高一年级的《文言读本》学习,只能用文言文写作,高二的《文学读本》,就不能有实用写作了。所以,当时阅读和写作分编,也是对的。语文教材编写一定要有综合考虑,但教师可以因地制宜,因材施教。
中国人论事,经常以食为喻,比如把书展说成“一次文化盛宴”,把新年音乐会说成“享受一次精神大餐”,等等。在这里,我们也以吃喝为喻,说说“作文教学序列化”:一餐饭,先吃小点心还是先喝汤?是先用素菜还是先啃鸡腿?米饭面包比例要不要“一半对一半”?——坐在自己家里,不过一二十分钟就餐时间,您的消化系统是不是特别讲究“序列”,没有传统的某一口就不能用规定的第二口?
我认为,在高中一学年时间内,没有必要纠结于并不严密的“作文能力序列”,况且,作文基本知识,义务教育阶段已经大致走了一遍。到了高中,也就算是螺旋式提升,或曰“缺什么补什么”,少喝半碗肉汤和多吃一碟素菜,应视个人需要,虽然增加了一些能力知识要求,但高中作文教学甚至还可以“各取所需”,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自由选择。教师在解放自己的同时,也给学生斫开了生路。
(《中学语文教学》2020年第12期)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