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个体的教育》教育语录

标签:
范维胜情感语文教师阅读教育 |
分类: 名家讲坛 |
《面向个体的教育》教育语录
1.在原始森林中穿行,我们很容易被大自然的造化所震撼,可是当我们走出森林,让我们描述其中每一棵树的样子时,却常常语焉不详,因为我们心不在树木,满目不过一个壮阔的林子罢了。
2.校园里小池塘的水温、水深与将来那个社会大海里的水温、水深越是接近,我们的孩子便越容易生存,也更可能有顺畅的人生。
3.学校教育存在“教育不足而管理过度”的问题,为此,需要找到“学生的真实”和“真实的学生”,努力在学校形成“一种面向个体的教育生态”,主要表现为4000多名学生有4000多张课表,组合成1430个教学班,以实现2000多年前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选择之下,孩子们慢慢生长出了责任心和使命感;选择之下,他们发现了自我,唤醒了自我,我相信,他们也必然最终成就自我。”“我深切地感受到,当我们的孩子每一个都焕发自我潜能、发挥自我价值、成为最好的自我的时候,我们的教育就真的赢了。”
4.教育是服务业,“当教育成为服务业,研究学生的需求必然成为我们工作的前提”、“当教育成为服务业,师生平等就成为校园生活的基本状态”、“当教育成为服务业,就必然以客户的满意度作为衡量我们工作的重要指标”、“当教育成为服务业,我们就需要调整心态,教育不是万能的钥匙,教育不能包治百病,教育需要学会等待”。
当教育成为服务业,师生平等就成为校园生活的基本状态,居高临下的姿态、高高在上的架势、教训的口吻、不屑一顾的眼神全都将无法在这样的校园藏身,需要的是我们每一位教师都放下身段,敞开心扉,以长者的责任和平等的身份与孩子对话、沟通、合作,共同成长。
5.平等对话,教育才真正开始。没有班主任后教师面临的“最大的挑战来自平等”,而师生关系不平等时的教育不真实,“许多时候,学生在我们班主任的行政权力下被迫‘想通’了,其教育效果的真实性却大可怀疑。” “真正的教育需要面对真实的学生”,因此,“要想让真实的学生出现在校园里,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一个重要的前提便是师生平等的校园氛围。
6.传统教育的弊端是“不见树木,只见森林”,他认为“那棵树与这棵树并不一样”,“校园不比森林,我们没有权力通过竞争淘汰那些生而平等的孩子”,因此“发现每棵树的生存价值,就成为校园里的重大挑战”。而发现那棵树需要条件,“发现那棵树,不能仅仅靠教育者主观的肉眼,为之提供适宜的土壤、水分、气候、养料更加重要”;“发现那棵树,需要教育者的胸怀”;“发现那棵树,需要去除校园里的权威”。
7.美国一位社会学家通过对大量不同类型的人士进行追踪研究后发现,一个人的财富,包括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是他最亲密的5个朋友的平均数。这个研究结果很生动地诠释了朋友对一个人成长与发展的重要意义。
8.“在传统的学校里,教育的全部意义可能就是教给学生知识,当然,往好的方面延伸一些,可能还培养学生的能力。可是,如果我们从教育的终极目标来看,却应该是通过挖掘他们的潜能,培养他们的人性,不断推进孩子们的社会化,让他们走向成熟,学会生存。”“经验告诉我们,只有志趣相投,才可能成为朋友,也只有志趣相投才更可能走在同一条事业之路上,进而走在同一条人生道路上。”他指出,“结识志趣相投的伙伴也用成为教育的目标”。
9.在集体主义旗帜下,不要过于强调集体利益重于或大于个人利益,“往往不同程度地在侵犯甚至剥夺集体内个人的利益。表现在集体的管理中,以牺牲学生个人发展为代价的大量一刀切的行为就往往成为常态。”
10.团队精神,简单地说,就是大局意识、协作精神和服务精神的集中体现。团队精神的基础是尊重个人的兴趣和成就,核心是协同合作,最高境界是全体成员的向心力、凝集,反映的是个体利益与整体利益的统一,并进而保证组织高效率的运转。
11.课程一词最早出现在英国著名教育家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文中,它是从拉丁语“Currere”一词延伸出来的。它的名词形式意为“奔跑”,这样一来,课程的着眼点就应该放在个体认识的独特性和经验的自我建构上。
12.为了实现教育要帮助学生社会化的目标,就要“帮助学生在集体之外成长”,要给孩子以自由的空间。“只有每一个个体把自己的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这个世界才会变得更加安全,也只有每一个个体都能够在适合的时间、适合的地点做着适合自己的事情,这个世界才能够处处充溢着活力和幸福。”“每一个人只有在自由的状态下,才能逐渐学会自律,也只有如此,才能使之学会自主生活。”“当他们作为一个个为自己的一切负责任的个体参与到集体生活之后,个体和集体都会更加有力量。”
13.教师应该“克服自由恐惧症”。从人的成长规律来说,也只有在自由的状态下,孩子们才有可能形成自律意识、自主能力,进而形成对自己负责、对社会负责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14.“不要把学生都培养成和自己一样的人”,要“站在塑造不同个性、培养多元发展的各类人才的立场上”,而不是站在“学科主义”,避免学生分不清“爱学科”还是“爱老师”,避免学科教学过深过难。
15.我们对学校的课程捆得太死,我们的产品学生无法选择,这是我们长期以来无法落实因材施教的根本原因。
16.在传统教育里,一切都是我们预先给孩子们设定好的,大一统的课程、千篇一律的教育、面目可憎的活动、一刀切的做法充斥校园。在这里,孩子们没有选择的权力,很难从事自己关心的事情。于是,他们丧失了活力,缺失了动力,当然也就不会有责任。
17.过去一直想不明白西方教育的根本差异在哪里,我们经常慨叹我们的孩子没有动力,他们前行似乎总是在靠父母、老师、考试等外部的助推器,现在看来,我们的教育中其实缺失了一样东西——选择。当学生有权力为自己的未来准备感兴趣和有意思的课程时,我想,我们才真正有可能在自己身上装一台属于他们自己的发动机。
18.要在自由空间里培养自律意识。放手才有更多的教育机会,一旦放手,校园里教育机会随处可见,而管理的缰绳一旦勒紧,教育便无从下手。如果我们天天盯着孩子,不让他们发生问题,其实只是掩盖了问题,让孩子带着这些看不见的问题走上社会,把这些祸根留给了未来罢了。
20.我们太看重把一个孩子塑造成什么了,以至于我们忘记了他们实际上可能会成为什么。在“没有教不好的学生”的误导下, “过分高估了教育的力量”,因而大量急功近利的“应教育”和许多不合时宜的“被成长”层出不穷,因而“发现和教育同样重要”。教育要“基于他们的基因,综合他们的素质,循着他们的兴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