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2013年“语文报杯”中学生阅读活动试题(A卷)
(2013-12-22 19:30:24)
标签:
本色教育阅读教育 |
分类: 活动课堂 |
宁波市2013年“语文报杯”中学生阅读活动试题
A卷(初一、初二组)
温馨提示:本试卷共6页,两大部分。满分100分。答题时间90分钟。请仔细审题,细心答题,相信你一定会有出色的表现!答案做在答题卷上。
第一部分:阅读积累(60分)
(一)填一填(18分)
1.古诗词中有许多叠词,你能帮它们找到各自的家吗?(共3分,每小题0.5分)
款款
①无边落木(
④点水蜻蜓( ▲ )飞 ⑤芳草( ▲ )鹦鹉洲 ⑥( ▲ )风簇浪
2.中国音乐能够表达出丰富的音乐语言,这在中国音乐文化中是一个独特的现象。下面几例便是著名的“中国好声音”,请根据你的积累完成填空。(4分)
钟子期从 ▲ (人名)的琴声中听出了高山流水般的友情; ▲ (人名)从四面而来的楚歌中听出了扑面而来的绝望;嵇康以一曲《 ▲ 》让司马氏听出绝不合作的政治态度;卓文君却从 ▲ (人名)的琴声中明明白白地听出了爱情。
3.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留下了无数咏叹秋天的诗篇,请调动你的积累,把下面的古诗文名句补充完整。(8分)
①
②树树皆秋色,
③落霞与孤鹜齐飞,
④长风万里送秋雁,
⑤万里悲秋常作客,
⑥
⑦银烛秋光冷画屏,
⑧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4.阅读名著选段,完成下面题目。(3分)
【甲】不料,星期五一听到他说话的声音,又扳过他的脸一看,急忙吻他,又拥抱他。星期五激动得又哭又笑,欢呼雀跃,而后又放声大哭,挥动自己双手,打自己的头和脸,然后又唱又跳,疯了一般。(《鲁滨孙漂流记》)
【乙】只见江面开处,那人把李逵提将起来,又淹将下去;两个正在江心里面,清波碧浪中间;一个显浑身黑肉,一个露遍体霜肤;两个打作一团,绞作一块。江岸上那三五百人没一个不喝彩。(《水浒》)
【丙】贾母这边说声:“请!”
①【甲】选段中加点的“他”是星期五的
(二)猜一猜(2分)
1940年汪伪政府成立之时,有人曾强迫灵谷老人给汪精卫送一副对联。当时人们无不称赞这副对联写得词工句丽,是歌德颂才的佳作。可不久就有人发现这是灵谷老人利用汉字谐音双关,借联刺奸的隐语。请你写出利用谐音的词语(上下联各有一个词语),还原这副对联的真正意思。
上联:昔具盖世之德
下联:今有罕见之才
(三)选一选(40分)
1.
A.岳阳楼
2.
A.沈从文
3.
A.《飞鸟集》
4.
A.《檀香刑》
5.
A.莫泊桑
6.
A.流潋紫
7.
A.冰心
8.
A.食品
9.“由翩翩公子一变而为留学生,又变而为教师,三变而为道人,四变而为和尚。每做一种人,都做得十分像样。”这是丰子恺对(
A.李叔同
10.《荷马史诗》是相传由古希腊盲诗人荷马创作的两部长篇史诗(
A.《尤利西斯》和《奥赛罗》
C.《俄狄浦斯王》和《神谱》
11.“繁漪”是曹禺戏剧作品(
A.《日出》
12.《三国志》中记载“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诸葛亮躬耕之地是(
A.南阳
13.下列梁山好汉中没有参与“智取生辰纲”的是(
A.公孙胜
14.下列作家作品依次对应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1)《稼轩长短句》
A.辛弃疾
C.辛弃疾
15.《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在(
A.车迟国
16.“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是谁的诗句?(
A.谭嗣同
17.下列对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将在贫贱、地位低下时结交的朋友叫“贫贱之交”;将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朋友叫“金兰之交”;将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叫“布衣之交”。
B.科举时代的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因揭晓结果的布告是用黄纸书写,故称“金榜”,考中进士称“金榜题名”,其中一甲的一二三名为状元、榜眼、探花。
C.“初唐四杰”指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位诗人,他们的诗歌充满进取精神,积极变革齐梁以来的绮靡文风,为开创唐诗新局面做出了很大贡献。
D.铭是古代一种文体。刻在牌上,放于书案右边以自警的铭文叫“座右铭”,如《陋室铭》;刻在碑上,叙死者生平以颂扬追思的叫“墓志铭”,如《柳子厚墓志铭》。
18.“七月派”诗人(
A.余光中
19.
A.赫塔·米勒
C.艾丽丝·门罗
20.
A.刘邦、韩信、左思
C.刘彻、萧何、司马相如
第二部分:阅读理解(40分)
白头波上白头翁,家逐船移江浦风。
一尺鲈鱼新钓得,儿孙吹火荻①花中。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丙】渔家
呵冻提篙手未苏,满船凉月雪模糊。
画家不识渔家苦,好作寒江钓雪图。
【丁】渔家
卖得鲜鱼百二钱,籴②粮炊饭放归船。
拔来湿苇烧难着,晒在垂柳古岸边。
【注释】①荻(dí):生在水边的草本植物,形状像芦苇,花呈紫色。
1.解释加点字。(2分)
①但爱鲈鱼美
2.
3.
A.【甲】诗写渔者钓获一条鲈鱼,给一家人带来了欢快的忙碌。
B.【乙】诗首句写江岸上人来人往,次句写岸上人的心态,揭示“往来’的原因。
C.【丙】诗首句一个“呵”字,一个“提”字,生动逼真,人物神态毕现。
D.【丁】诗前两句写出了渔家卖鱼换粮,自给自足,自在潇洒的快乐生活。
4.
(二)节令是一种命令(15分)
毕淑敏
①夏初,买菜。老人对我说,买我的吧。看他的菜摊,好似堆积着银粉色的乒乓球,西红柿摞成金字塔样。拿起一个,柿蒂部羽毛状的绿色,很翠硬地硌着我的手。我说,这么小啊,还青,远没有冬天时我吃的西红柿好呢。
②老人不悦地说,冬天的西红柿算什么西红柿!吃它们哪里是吃菜,分明是吃药。我很惊奇,说怎么是药呢?它们又大又红,灯笼一般美丽啊。老人说,那是温室里煨出来的,先用炉火烤,再用药熏。让它们变得不合规矩的胖大,用保青剂或保红剂,让它比画的还好看。人里面有汉奸,西红柿里头也有奸细呢。冬天的西红柿就是这种假货。
③我惭愧了。多年以来,被蔬菜中的骗局所蒙蔽。那吃什么菜好呢?我虚心讨教。老人的生意很清淡,乐得教我。口中吐钉一般说道——记着,永远吃正当节令的菜。萝卜下来就吃萝卜,白菜下来就吃白菜。节令节令,节气就是令啊!人不能心贪,你用了种种的计策,在冬天里,抢先吃了只有夏天才长的菜,夏天到了,怎么办呢?再吃冬天的菜吗?颠了个儿,你费尽心机,不是整个瞎忙活吗?别心急,慢慢等着吧,一年四季的菜,你都能吃到。更不要说,只有野地里,叫风吹绿的菜叶,太阳晒红的果子,才是最有味道的。
④我买了老人家的西红柿,慢慢地向家中走。他的西红柿虽是露地长的,质量还有推敲的必要。但他的话,浸着一种晚风的霜凉,久久伴着我。阳光斜照在网兜上,那略带柔软的银粉色,被勒割出精致的纹路,好像一幅生长的印谱。
⑤人生也是有节气的啊!
⑥春天就做春天的事情,去播种。秋天就做秋天的事情,去收获。夏天游水,冬天堆雪。快乐的时候笑,悲痛的时分洒泪。
⑦少年需率真。过于老成,好比施用了植物催熟剂,早早定了型,抢先上市,或许能卖个好价钱,但植株不会高大,叶片不会密匝,从根本上说,该归入早夭的一列。老年太轻狂,好似理智的幼稚症,让人疑心脑幕的某一部分让岁月的虫蛀了,连缀不起精彩的长卷,包裹不住漫长的人生。
⑧世上有句俗语——您看起来比实际的岁数年轻,听的人把它当作一句恭维或是赞美,说的人把它当作万灵的廉价礼物。我总猜测这话的背后,藏着上帝的一张笑脸。
⑨老是走向死亡的阶梯,但年轻也是临终一跃前长长的助跑。年轻年老都是生命的流程,不必厚此薄彼,显出对某道工序的青睐或是鄙弃,那是对造物的大不敬,是一种浅薄而愚蠢的势利。与其费尽心机地寻找秘诀,不如退而结网,锻造出心灵与年龄同步的舞蹈。
⑩死亡是生命最后的成长过程,有如银粉色的西红柿被摘下以后,在夕阳中渐渐地蔓延成浓烈的红色。此刻你只有相信,每一颗西红柿里都预设了一个机关,坚定不移地服从节气的指挥。
1.第⑤段“人生也是有节气的啊”这句话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请作简要分析。(3分)
2.品析语句。(3分)
3.请分条概括作者对人生有节气的看法。(2分)
4.第⑧段中为什么说“我总猜测这话的背后,藏着上帝的一张笑脸”?(3分)
5.请简要分析最后一段在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4分)
(三)马语(14分)
莫言
①像一把粗大的鬃毛刷子在脸上拂过来拂过去,使我从睡梦中醒来。眼前晃动着一个巍然的大影子,宛如一堵厚重的黑墙。一股熟悉的气味令我怦然心动。我猛然惊醒,身后的现代生活背景悄然退去,阳光灿烂,照耀着三十多年前那堵枯黄的土墙。墙头上枯草瑟瑟,一只毛羽灿烂的公鸡站在上边引颈高歌;墙前有一个倾颓的麦草垛,一群母鸡在散草中刨食。还有一群牛在墙前的柱子上拴着,都垂着头反刍,看样子好像是在沉思默想。弯曲的木柱子上沾满了牛毛,土墙上涂满了牛屎。我坐在草垛前,伸手就可触摸到那些鸡,稍稍一探身就可以触摸到那些牛。我没有摸鸡也没有摸牛,我仰脸望着它——亲密的朋友——那匹黑色的、心事重重的、屁股上烙着“Z99”字样的、盲目的、据说是从野战军里退役下来的、现在为生产队驾辕的、以力大无穷任劳任怨闻名乡里的老骒马。
②“马,原来是你啊!”我从草垛边上一跃而起,双臂抱住了它粗壮的脖子。我心潮起伏,泪珠在它光滑的皮上滚动。它耸耸削竹般的耳朵,用饱经沧桑的口气说:“别这样,年轻人,别这样,我不喜欢这样子,没有必要这样子。好好地坐着,听我跟你说话。”它晃了一下脖子,我的身体就轻如鸿毛般地脱离了地面,然后就跌坐在麦草垛边,伸手就可触摸那些鸡,稍稍一探身就可以触摸那些牛。
③我端详着这个三十多年没有见面的老朋友。它依然是当年的样子:硕大的头颅、伟岸的身躯、修长的四肢、瓦蓝的四蹄、蓬松的华尾、紧闭着的不知道什么原因盲了的双目。于是,若干的情景就恍然如在眼前了。
④我曾经多次揪它的尾毛做琴弓,它默默肃立,犹如一堵墙。我多少次坐在它宽阔平坦的背上看小人书,它一动也不动,好像一艘搁浅了的船。我多少次对着邻村的小孩子炫耀着它,编造着它的光荣的历史,说它曾经驮着兵团司令冲锋陷阵,立过赫赫战功,它一声不吭,好像一块没有温度的铁。我多少次向村里的老人请教,想了解它的历史,尤其想知道它的眼睛是怎样瞎的,无人告诉我。我多少次抚摸着它的脖子问,亲爱的马,你的眼睛是怎么瞎的,是炮弹皮子崩瞎的吗?是害红眼病弄瞎的吗?是老鹰啄瞎的?——任我千遍万遍地问,它不回答。
⑤“我现在回答你。”马说。马说话时柔软的嘴唇笨拙地翻动着,不时地显露出被谷草磨损了的雪白的大牙。它的声音十分沉闷,仿佛通过一个曲折漫长的管道传递过来的。这样的声音令我痴迷,令我陶醉,令我惊悚,令我如闻天籁,不敢不认真听讲。
⑥马说:“日本有一个著名的关于眼睛的故事。琴女春琴被人毁容盲目后,她的徒弟也是她的情人佐助,便自己刺瞎了眼睛。还有一个古老的故事,俄狄浦斯得知自己杀父娶母之后,悔恨交加,自毁了双目。你们村子里的马文才,舍不下新婚的媳妇,为了逃避兵役,用石灰点瞎了双目。这说明,世界上有一类盲目者,为了逃避,为了占有,为了完美,为了惩罚,是心甘情愿地自己把自己弄瞎了的。当然,你最想知道的,是我为什么瞎了眼睛……”马沉吟着,这个话题勾起了它的无限辛酸的往事。
⑦马说:“几十年前,我的确是一匹军马,我屁股上的烙印就是证明。我的主人是一个英武的军官。他不仅相貌出众,而且还满腹韬略。我对他一往情深,如同恋人。有一天,他竟然让一个散发着刺鼻脂粉气息的女人骑在我的背上。我心中恼怒,精力分散,穿越树林时,撞在了树上,把那个女人掀了下来。军官用皮鞭抽打着我,骂我‘你这匹瞎马’!……从此,我决定再也不睁开我的眼睛……”
⑧“原来你是装瞎!”我从麦草垛前一跃而起。
⑨“不,我瞎了……”马说着,调转身,向着那漫漫无尽的黑暗的道路,义无反顾地走去。
1.小说两次写到“我”伸手就可以触摸到那些鸡和牛,但却一直没有触摸。为什么没有触摸?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马在诉说自己瞎眼的原因前,为什么要讲述琴女春琴等三个故事?(3分)
3.下列对小说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以“我”与马的重逢为线索,主要描写了两个场面:一是久别重逢时的情景,一是重逢后马的自述。
B.小说以马开口向人倾诉这一荒诞手法写“我”和马重逢,写人与马的情感交流,蕴含着深刻哲理,给人以启示。
C.小说通过写马对主人“一往情深”而主人却因女人被摔而打马、骂马,谴责了那些背信弃义不顾友情的人。
D.小说巧设悬念,反复渲染“我”“想了解它的历史,尤其想知道它是怎样瞎的”,有效地增强了作品的吸引力。
4.小说中的“马”因为主人的一句谩骂,就自己后半生“装瞎”。你认为它这样做值得吗?请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