迁谪之意,为何“是夕始觉”?
(2008-11-25 15:13:20)
标签:
琵琶女
诗序
《琵琶行》
白居易
课堂教学
教育
|
分类:
活动课堂
|
迁谪之意,为何“是夕始觉”?
文/范维胜
来源:语文学习 |
学习《琵琶行》,一位同学对诗序中的“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句质疑,说白居易京官外调已经两年了,且安然自乐,为什么听了琵琶女的音乐和身世,“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师:这位同学提出的问题很有价值,同学们能从文本中找出白居易“迁谪之意”“是夕始觉”的原因吗?
生1:我想大概是诗人听了琵琶女凄凉的身世和高妙的音乐演奏而动了情,因为白居易精通音律,诗序上又有“感斯人言”,即为琵琶女的话语所打动、感动。
生2:我想应该是诗文中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的缘故吧,正因为同病相怜,才心有灵犀一点通。
师:二位说得很在理,那么我们想一想,一位是九江郡司马,而一位是“长安倡女”,且年老色衰,沦落江湖,怎么会打动诗人呢?他们俩有何相同的地位呢?能从诗文中找到答案吗?
生3:他们俩其时的处境都很悲凉。琵琶女年老色衰,嫁与茶商,这个商人重利轻情,致使琵琶女沦落浔阳好不悲凉。白居易屡次上书批评朝政,触怒皇帝,被贬谪到地处僻远、低湿荒凉的浔阳城,“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令人凄凉心碎。两个人都是“断肠人在天涯”。
生4:我认为他们俩都是从京城沦落异乡。琵琶女“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虾蟆陵在长安城南部。白居易也说“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两个人也就同病相怜了。
生5:他们俩年轻时都很有才华,而其时都落泊漂荡,无人赏识了。琵琶女“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年轻时的琵琶女可谓色艺双全,“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可现在却是“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鞍马稀”,“秋月春风等闲度”,年老色衰,无人捧场,无人“赏识”了。白居易年少才富,传说他曾因《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名句而轰动京城,如今却是“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终岁不闻丝竹声”,可谓落泊失志,怀才不遇。他们俩是苦命人相遇,其内心的感动是相同的。
师:还有同学能从其他角度找一找他们的相同之处吗?
生6:他们俩感受明月的心境是相似的。白居易听琵琶是因送客而起的,“主人下马客在船,举杯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秋风中瑟瑟的江水,清冷的明月,正是白居易一颗浸泡在秋风中冰凉的心。琵琶女盼夫归,望眼欲穿,却是“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明月江水寒”,寂寞秋水,寒月照江,不正是琵琶女一颗望穿秋水的凄凉之心吗?
师:你的视角很独特,知道景物的审美作用,懂得景物描写与人物的关系。真是明月无情人有情,“一切景语皆情语”啊。很好。
生7:老师,我还发现诗文中都写到了他们俩的眼泪。
师:读诗能读出细节,读懂细节,细微之处见你含英咀华的功夫,不错,请你具体谈谈。
生7:琵琶女回忆往事,真是不堪回首,“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昔日的荣光,今日的黯淡,往事的辛酸,令琵琶女在梦中哭醒。白居易聆听琵琶女的音乐,倾听琵琶女的身世,情动于中,以致“江州司马青衫湿”。效国无门,被贬浔阳,心有灵犀的触动。让白居易潸然泪下。我想此时此刻是琵琶女的琵琶音乐和“口头作文”让欣赏者白居易产生了共鸣,这样,便双双地辛酸泪在“飞”了。
……
师:同学们说得很精彩,悟透了诗心。白居易和琵琶女所处的地位显然不同,但却都有沦落天涯的凄凉辛酸之感,由此产生同病相怜之情,这种感情激荡于心,不能自已,终于促使诗人悲吟《琵琶行》以赠琵琶女。 |
|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