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烛下读[红]】林黛玉的最终结局是什么?

(2015-12-30 18:11:34)
标签:

红楼梦

林黛玉

贾宝玉

周汝昌

刘心武

分类: 书香一瓣(读书随笔)

  http://eblog.cersp.com/UploadFiles/2008/8-14/814190112.jpg 最近的读红博文都是围绕着女主林黛玉来写,这一篇来做一下收尾,说说林黛玉的最终结局。关于林黛玉的结局尽管众说纷纭,但却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大家都认为林黛玉早逝了。因为《红楼梦》毕竟是一部悲剧,而宝黛爱情又是悲剧的主线,所以如果林黛玉不死,宝黛也就不会分离,也不会有二宝成亲,宝玉出家为僧,也就不会完成这个悲剧了。而且贾宝玉和林黛玉说过两次“你死了,我做和尚去”,可见只有在林黛玉死后贾宝玉才可能出家。而且林黛玉身体羸弱,心理疾病也很严重,经不起任何风吹草动的变化,因此早死对于她来说也是必然的结局。她自己的诗《葬花吟》结尾里也写到:“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也预言了自己最终的命运。

  对于林黛玉早逝的结局并没什么争议,而争议的焦点在于林黛玉到底是怎么死的?有关林黛玉的死因可谓众说纷纭,因为对通行本的后四十回不认可,因此无论红学家还是普通的红学爱好者都在探佚林黛玉之死的真相。其中大多都是认为她是自杀而死的。但究竟以何种方式自杀也是众说纷纭。像红学界的泰斗级人物周汝昌先生抛出了一个惊世骇俗的观点,认为赵姨娘和贾环母子为了争夺在荣府的地位想要陷害贾宝玉,便从林黛玉下手,让贾环在林黛玉的药里下毒,林黛玉发觉后知道自己命不长久,便带着绝望的心情投湖自尽了。

 还有作家兼红学家的刘心武先生也认同“投湖说”,他依据的理由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中秋夜林黛玉和史湘云连句时最后一句是“寒潭渡鹤影,冷月葬花魂。”因此刘先生是认为林黛玉在月下投湖自尽。二是林黛玉的诗名“潇湘妃子”,引用的是舜帝的两个妃子娥皇和女英的典故,这两个妃子在得知舜帝死后泪尽投湖而死。所以林黛玉也会步她们的后尘。第三是凤姐过生日时荣府里上演了一出戏《荆钗记》,林黛玉边看边对薛宝钗说了这么一番话:“这王十朋也不通的很,不管在那里祭一祭罢了,必定跑到江边子上来作什么!俗语说‘睹物思人’,天下的水总归一源,不拘那里的水舀一碗看着哭去,也就尽情了。”刘先生据此认为林黛玉所言是一种谶语,认为将来她投湖而死,贾宝玉也舀了一碗水祭奠她。再有就是元妃省亲时点了四出戏,最后一出为《牡丹亭》中的《离魂》一折,下面段脂批“《牡丹亭》中伏黛玉死。”而在这出戏里有几句唱词:“人到中秋不自由,奴命不中孤月照,残生今夜雨中休,恨匆匆,萍踪浪影,风剪了芙蓉。”刘先生认为这几句唱词与“冷月葬花魂”的意境相似,而玉芙蓉是水里的花,而林黛玉在怡红院夜宴时占到了芙蓉花,因此也暗示最终会投水而死。此外刘先生根据黛玉葬花而认为林黛玉有“行为艺术”的瘾,所以她也会选择一种诗意的死亡:泪尽之日,她盛装打扮,缓缓步入水中,而又不会留下尸体,只会留下衣服钗环等等。

 此外还有不少人认为林黛玉是自缢而死。根据的是钗黛两人的判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他们认为“玉带林中挂”就是林黛玉自挂枯树之上吊而死了。此外第57回紫鹃试莽玉导致了贾宝玉的疯傻,林黛玉得知后怒斥紫鹃:“你不用捶,你竟拿绳子来勒死我是正经!”因此有人认为最终还是林黛玉自己拿绳子勒死了自己。

  以上的观点都认为林黛玉是自杀而死,那么林黛玉到底有没有可能自杀呢?在红楼梦的前八十回里自杀而死的只有四人,即金钏、鲍二家的、尤二姐、尤三姐姐妹,还有一个是疑似自杀的秦可卿。这女四个人里面鲍二家的是和贾琏偷情被凤姐捉奸在床之后羞愧难当上吊自尽了。金钏和尤三姐很相似,都是性子很刚烈,被无端诬陷之后自尽以示清白。尤三姐性情软弱,是被凤姐诳进荣府,受尽屈辱,孩子又被打掉之后绝望自尽了。而秦可卿据有些人考证是因为和公公贾珍偷情被发觉后羞愧上吊,和鲍二家的差不多。由此可见这些自尽的女子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与贞节有关。不是偷情被发现羞愧自尽就是被无端诬陷以示清白。即使是尤二姐之死也是因为她的不贞而引起,尤三姐给她托梦时她还哭诉自己“一生品性既亏,今日之报,系所当然。”

  所以在那个年代如果哪个正经女性贞节有亏是没有脸面活在世上的。但林黛玉一生守身如玉,把贞节比生命看得还重要。她在《五美吟》咏虞姬的诗写到:“黥彭甘受他年醢,饮剑何如楚帐中。”也就是说如果虞姬日后受辱,还不如自刎以保持清白。所以如果林黛玉自尽只会有一种情况,就是贞节有亏,但对于林黛玉来说是不可能的,她不可能和谁偷情,也不可能有人怀疑她不贞。即使是贾家人不希望她和贾宝玉在一起想给她找婆家也和贞节无关。所以如果林黛玉自尽而死就等于与这些人同列了。这不啻于就是对林黛玉人格的贬低。更何况林黛玉的性格毕竟不同于金钏与尤三姐那般暴烈,这种烈性女子所采用的极端方式也并不适用于林黛玉身上。林黛玉毕竟是秀外慧中,知书达理的柔弱女子,即使是心理方面有一些问题也绝对不会采用如此烈性的手段直接结束自己的生命。所以以林黛玉自杀身亡为结果的考证显然都是站不住脚的。
  我们再来看看以上对于林黛玉之死的种种分析,显然没有一个能站得住脚。首先说周汝昌先生的考证过于富有传奇色彩了,而且也不合逻辑。谁都知道赵姨娘最嫉恨的两个人是贾宝玉和凤姐。如果真有毒药为何不给这两个敌人吃,偏偏要害无冤无仇的林黛玉呢?如果说害死林黛玉是想让贾宝玉悲伤难过而死,但她们母子一定敢保证贾宝玉会为林黛玉殉情吗?毕竟这时贾宝玉已经接近长大成人,不再像小时候那么幼稚了。赵姨娘母子智商再低也不会低下到如此地步。更何况赵姨娘也没坏到要害死一条无辜人命的地步。周汝昌先生虽说对于红楼梦倾尽了毕生心血,但他在探佚方面的研究成果简直可以忽略不计了,完全不是以一种严谨的治学态度在研究,只是为了自己的结论硬往上套而已,没有任何信服的证据做支撑。这实在不是一个大家应有的态度。

 刘心武先生的考据也是如此,虽说他列举了大量的证据,但却也没一个有说服力的。首先说根据“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一句就认为林黛玉在月下投了寒潭了,那林黛玉在《葬花吟》里还说“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林黛玉是用土掩埋落花,而不是把它们投入水中。他和贾宝玉说:“撂在水里不好。你看这里的水干净,只一流出去,有人家的地方脏的臭的混倒,仍旧把花遭塌了。”是不是也意味着她最终宁可被土掩埋也不想沉入水里呢?另外这一句和沉湖也实在扯不上关系,这种生拉硬拽也让人莫名其妙。其次林黛玉的诗名是“潇湘妃子”结局就是像娥皇、女英那样投水自尽,那李纨的诗名是“稻香老农”是不是贾家败落后李纨就去当老农了呢?贾宝玉和众姐妹都有诗名,怎么就只有林黛玉的诗名预言了她的结局呢?还有林黛玉看《荆钗记》时所说的“天下的水总归一源”云云,不过是借此说明寄托感情只要是发自内心即可,而不必在乎形式,也暗示贾宝玉不必去找个井去祭奠金钏。不知道刘先生怎么看出来是暗示林黛玉投湖,贾宝玉去湖边祭奠林的内容来?再有元妃省亲时点的《离魂》脂批中说是“伏黛玉之死。”但这个脂砚斋是个什么身份现在还不能确定,他的话有很多都前后矛盾,所以不能当做信服的证据。而《离魂》的唱词里同样扯不到黛玉投湖上。至于说什么林黛玉有“行为艺术”的瘾,还绘声绘色描述她投湖时的情景只能说刘先生在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了,只能当笑话听了。

  至于说林黛玉自缢而死的更是不值一驳。这不过就是在图解判词而已,而且也只是望文生义。如果“玉带林中挂”就是林黛玉上吊死了,那么薛宝钗的“金簪雪里埋”就是指她最后被埋在雪里了吗?更何况在书里谁是上吊死的?是有夫之妇和贾琏偷情的鲍二家的,林黛玉再怎么说也不会和鲍二家的同列吧?还有疑似和公公偷情的秦可卿据说原本写的也是被发觉后羞愧自缢,那么雪芹先生耗尽心血所打造的书中第一玉女会采用如此丑陋的死法?再者一说关于“玉带林中挂”也可以有很多种解释,比如玉带挂于枯树之上,可以理解为林黛玉虽有咏絮之才,但却甘于寂寞,不慕繁华。也可理解玉带在树中飘荡,暗示林黛玉游移不定的心绪,至于说林黛玉挂在树上吊死恐怕是最简单粗暴的一种解读了吧。

  所以可见无论是红学家还是红学爱好者们所研究出的林黛玉结局没一个是靠谱的。而根据这些红学家们的意见改编的87版电视剧《红楼梦》林黛玉的结局是贾宝玉送贾探春远嫁,林黛玉害相思病泪尽而死。贾宝玉回来得知林黛玉的死讯后才和薛宝钗结为夫妻。这样的改编也是毫无道理。贾宝玉不过就是出趟远门走了几天林黛玉就相思成灾而死,连贾宝玉回来都没等到。那王宝钏苦守寒窑十八年等着薛平贵,恐怕早就得死上几十个来回了。这就是林黛玉对爱情的态度?这么改编简直是在糟蹋这个形象。

  正是因为所有的反对通行本后四十回的人拿不出一个比后四十回的文本更合理的故事情节,因此他们仇恨后四十回以及高鹗先生,甚至对高先生无端进行人身攻击就很让人无语了。实际上尽管后四十回不是尽善尽美,可争议之处也有很多,但对于黛玉之死这一段描写还是比较细腻动人的。这个事件作者做了很多铺垫,层层递进。从第八十二回林黛玉的梦魇开始,到得知贾宝玉提亲后绝粒自戕身体,再到听到傻大姐说的二宝成亲的消息后如晴天霹雳,去找贾宝玉。都显得自然合理,毫不突兀。而两人的最后一次见面只有一句对话,可谓一切尽在不言中。

  林黛玉问贾宝玉:“宝玉,你为什么病了?”宝玉笑道:“我为林姑娘病了。”接着两人都看着对方傻笑。两人的丫鬟见此恐怕林黛玉的身体有闪失,叫紫鹃搀着林黛玉回去。黛玉道:“可不是,我这就是回去的时候了。”说着转身笑着走了出来,比往常走得还快。快到家时一口血吐了出来。关于宝黛最后一面的描写,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对此评价颇高,认为是书中最“壮美”的一章:“如此之文,此书中书中随处有之。其动吾人之感情何如?凡稍有审美之嗜好者,无人不经验之也。”我也认为比起稍后的焚稿,这宝黛最后一面的描写更能动人心弦。

  林黛玉吐过血之后恢复了清醒,“反不伤心,惟求速死,以此完债。”。注意这里林黛玉“惟求速死”只是她自戕身体,和之前的绝粒一样,但这和自杀完全是两码事。林黛玉毕竟是个柔弱女子,即使没有了生存的欲望也不会用那么极端的方式突然结束自己的生命,而且她的身体一直不好,又经过如此大的打击,身体自然是垮了下来,恐怕连主动寻死的力气都没有了。最终林黛玉在“焚稿断痴情”之后泪尽而逝,还了在天上时对神瑛侍者的灌溉之恩。临死之前还特别交待紫鹃:“我的身子是干净的,你好歹叫他们送我回去。”最后留下一句未说完的话:“宝玉!宝玉!你好……”便溘然长逝了。究竟是“你好”什么?是你好傻,你好无情?还是你好好活着,好好和宝姐姐过日子?就无从知晓了。这样处理既强化了悲剧效果,又留下无尽的回味。可谓是大家手笔。

  所以通行本的黛玉之死环环相扣,铺垫自然,最终林黛玉的香消玉殒也令无数读者为之扼腕断肠。这样的精彩描写在通行本后四十回中还有很多。自从1791年程甲本问世,《红楼梦》得以全壁出版,至今已有二百余年时间。事实已经证明,无论红学家们怎么诋毁,但通行本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一直流传至今,而且拥有越来越多的读者。而无论是古人还是今人的续书,早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包括刘心武先生的续书,出版没多久就成了过眼云烟,很快被淘汰了。由此可见能够不朽的文字必然会有不朽的理由,而这样的文字必然能经受时空的考验,传承一代又一代。而《红楼梦》无论是前八十回还是后四十回都是这样不朽的文字,也都是先人给我们留下的瑰宝,是永远不可割裂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