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了几篇关于贾宝玉的博文后,忽然对“贾宝玉”这个名字产生了兴趣。贾家从“代”字辈之后,用的都是单名,只有贾宝玉是双名。为什么他会叫“贾宝玉”呢?因为在他出生的时候,口里衔了一块通灵宝玉。大概贾政见此情景,便把之前设计好的单名都弃置不用,便以“宝玉”来给这个神奇的婴儿命名。所以《红楼梦》虽历来被视为现实主义的名著,但里面也夹杂着一些魔幻现实主义的手法。
现在我们对魔幻现实主义这个词不陌生,那是因为有一位中国作家以此风格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不过在刚有“红学”的时候,很多人对这种写法还不适应。比如近代大学者胡适先生,是“新红学”的开山鼻祖,但他对《红楼梦》的评价却不高,尤其是贾宝玉“衔玉而生”这一段,被他认为是宣扬“怪力乱神”。所以王蒙先生调侃他:“那么伟大的人居然对这个寓意一窍不通,没哪个小孩一出生的时候含一块玉,含一块煤渣也不可能,含一把砂子也不可能。所以不管胡适怎么尊敬和伟大,我对他也没有任何不尊敬的,就是你没法跟他谈《红楼梦》。”
那么雪芹先生为什么非要把这块玉塞到一个刚出生的婴儿嘴里,这块玉究竟又有什么隐喻呢?我们先从这块玉的来历说起。这通灵宝玉的前世是女娲炼石补天后剩下的一块顽石,女娲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石头,只有这一块没用上,被弃在青梗峰下。因此这块石头自然是满腹牢骚。后来遇到了一僧一道,便想让他们带自己下界到富贵场中,温柔乡里享受几年。在二仙劝解不成后,便遂了他的心愿,将这一块粗蠢的顽石变成一块无暇美玉。而贾宝玉是神瑛侍者下凡,“瑛”有似玉的美石之意,而且贾宝玉又出身大富大贵之家,正符合那块顽石的心愿,所以贾宝玉与这块通灵宝玉便一拍即合,从此便演绎出一段段悲喜交加的故事来。
这样看来所谓的通灵宝玉不过就是一块废弃之物演化而来,因为耐不住寂寞便想下凡享受生活。所以“玉”者“欲”也,“欲望”这个词每个人都逃脱不掉,人处于一个五光十色的世界里,心里有了欲望滋生,就很容易迷失了自己。贾宝玉有了这块玉之后便沉迷于这样的富贵场中与温柔乡里。有人说贾宝玉鄙视功名富贵,其实完全不是这么回事。就好像当年的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一样,那是因为他有五斗米,即便不当官了也衣食无忧。贾宝玉不愿意靠读书求取富贵那也是因为他本身就在富贵场中,用不着费这个脑细胞去读书,反正他是嫡长子,家产早晚是他的。因此他才会把大把的时间花到和富二代们饮食宴乐或和太太小姐们赛诗联句,日子过得是满潇洒的。
不过这块通灵宝玉并没有给贾宝玉带来多好的运气,反倒给他添了不少麻烦。所谓的“金玉良缘”,让他和林黛玉之间产生了隔阂,贾宝玉自己也恨透了这块玉,一生气就摔这块玉来撒气。结果他这一摔把荣府上上下下都吓得够呛,把林黛玉也给吓哭了。因为大家都把这块玉视为贾宝玉的命根子,而一旦把玉弄丢了,就要举全府之力来个大搜查。由此可见,贾宝玉的享乐也是身不由己,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面很难把握自己的命运,来自社会与家族方面的压力也使得他很难做出离经叛道之举。
贾宝玉虽然自己痛恨栓在自己脖子上的这块玉,把它称之为“劳什子”,但他终究摆脱不了这块玉的束缚,因为他毕竟是个有欲之人。所以在第25回马道婆施魔法让这块玉蒙尘,差一点要了贾宝玉的命。而后他又把这块玉丢失,便犹如失去了魂魄,以至于中了凤姐的调包计,娶了薛宝钗,却害死了林黛玉。最终因为失玉再一次生命垂危,关键时刻,还是那个和尚再一次出手相救,而贾宝玉这一次从鬼门关里出来却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也终于彻底摆脱了这块玉的束缚。
在一百一十七回,起死回生的贾宝玉得志和尚来要玉,便想把玉还给那个和尚,袭人阻拦他,说:“那玉就是你的命,若是他拿了去,你又要病着了。”宝玉道:“如今再不病着了,我已经有了心了,要那玉何用?”他这里所说的“心”,便是佛家的“本心”。在佛家看来,一切的修行最终的结果都是为追求“明心见性”。因为心即是佛,而如果能抛开一切杂念就能识见自己的本心,也就是与佛祖相通的一颗佛心,从而达到成佛的境界。此时的贾宝玉显然已经大彻大悟了,经历了家族的衰败,亲人的离开,爱情的幻灭,以及种种丑恶的人世纷争,他的心也如一潭死水般平静了。此时的他已经不是少不更事,拉着丫鬟要胭脂吃的小屁孩,也不是那个英姿勃发,喜欢吟诗作赋的文艺青年。更不是一旦失玉就痴痴傻傻的病人,这一切都是由于自己没有了“欲”,而有了“心”,所以要那块玉也就没用了。
因此在通灵宝玉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后,又回到了自己的故乡青梗峰,又恢复了自己石头的原型。只不过在石头上刻满了字,便是我们现在看到的《石头记》。这块无才补天的顽石最终却实现了自己更大的价值。有人说这块顽石就是贾宝玉的化身,其实贾宝玉是雪芹先生的原型,因此顽石也是雪芹先生自己的写照。他对自己少年时期的奢华生活还有几许留恋,那是自己有“欲”的一段时期,被欲所迷的结果就是“一技无成,半生潦倒。”就如同那块无才补天的顽石一样,而经历了一番沧海桑田的世事变幻之后,终于大彻大悟,因此便留下这一部伟大的著作。所以神马都是浮云,还是林则徐的那幅对联说得好“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http://www.cnnb.com.cn/pic/0/01/53/52/1535230_937171.jpg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