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古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今译:齐宣王问孟子:齐桓公、晋文公等霸主的事迹。可以说来听听吗?
孟子回答说:“信奉孔子学说的人不谈论齐桓公、晋文公的事情。所以后世没有流传下来,我也没有听说过。没有办法,谈谈用仁德统一天下的王道如何?
齐宣王问:“德行应该做到怎样才能统一天下呢?
孟子说:”使老百姓的生活得到安定,这样的话没有谁能够阻挡。
……
原文:“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知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梁惠王上》)
今译:将泰山夹在腋下跳过北海这样的事情,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这是真的做不到。替老人折一根树枝这样的事情,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这是不肯去做,而不是做不到。大王您没有用仁德统一天下,并不像将泰山夹在腋下跳过渤海一样,而是像替老人折一根树枝一样。
敬爱自己的老人,并进一步推广到敬爱别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孩子,并进一步推广到爱护别人的孩子,天下就会在您的掌控之中。 (《梁惠王上》)
以上是孟子在齐国时和齐宣王的对话。齐宣王姓田名辟疆,在战国时代,齐宣王以亲士而闻名。当时齐国有一座稷下学宫,这个学宫可以说是当时的学术中心,汇集了各家的代表人物,使得百家争鸣的时代达到高潮。齐宣王在民间也颇有名气,还得说沾了他的丑娘娘钟离春(也称钟离无盐)的光。孟子在魏国呆得不顺心,梁惠王死了,和梁襄王也没有共同语言,于是慕齐宣王亲士之名,便来到了齐国。
和春秋战国时代的所有君王一样,齐宣王也希望自己能一统天下成为霸主,因此他对如齐桓、晋文之类的“五霸”很羡慕。知道孟子博学多才,便想问关于这两位霸主的事,以便自己向他们靠拢。不过孟子并没给他面子,对两位霸主的事只字不提,因为自己是“孔仲尼之徒”。当初卫灵公曾向孔子问过阵法,孔子说:“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论语·卫灵公》。其实孔子并不是不懂军事,而是作为一个仁者是不能把造成众多无辜生命毁灭的战争挂在嘴边的。孟子和孔子的思想一脉相承,所以他只也能谈仁政而不能谈战争。
在孟子看来,一位国君想统一天下,并不在于军事上的强盛,而在于得民心。所谓“保民而王,莫之能御。”齐宣王比起孟子之前见的那几位国君,还有一些仁德的根基。因为有一次祭祀时,用作祭品的一头牛表现出了惊恐的样子,齐宣王动了恻隐之心,便赦免了那头牛,改用羊代替。因此孟子便向他灌输了一大套关于仁政的理论。孟子认为施行仁政其实也很简单,就像给长着折一根树枝一样。而实行仁政的主要方法就是推己及人,比如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父母和孩子,如果把别人的父母和孩子也当成自己的父母和孩子一样看待,那么天下就在掌控之中了。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句话至今仍在流传,成为我们民族尊老爱幼美德的最好诠释。这句话提出的就是推己及人的思想。这种思想在儒家很流行。孔子就有过很多这方面的论述。他曾对弟子曾参说:“吾道一以贯之。”门人不解其意,便过来问曾子,曾子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论语里仁》)何为“忠恕”呢?尽己之心为忠,推己及人为恕。《中庸》云:“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孔子也把“恕”当作终生都要做的事。弟子子贡有一次问他,有没有一句话可以终生行之有益,孔子回答说:“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
孔子认为只要是自己厌恶的事,也不要强加于别人。同样自己的这种意志也要推及到别人,设身处地的为别人着想。孟子所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就是把这种善念推广在别人身上。这就是儒家所提倡的“仁者爱人”的思想。
说到这我想起在一座寺庙参观时听一位女居士向一个小伙子讲法。这位女居士说佛就在你的家中,你的父母就是佛,因此侍奉好你的父母就是礼佛。小伙子说他的父母都不在了。这位女居士又说你的父母不在了,别人的父母也是你的父母,因此侍奉别人的父母也是礼佛。这位女居士说的虽是佛理,却也是儒家的精神。
中国有句俗语“七十不打,八十不骂。”老人上了年纪,哪怕做得再过分,也只能向他讲道理,而不是动粗。前两年有一件颇为轰动的事:就是清史学者阎崇年在一次签售会上被掌掴。打人者是个叫“大汉之风”的壮汉。他也因此被拘留了十五天。不过这十五天没白蹲,出狱之后变成了所谓的“英雄人物”。尤其是在网络上很受追捧,我当时对此事大惑不解,便在天涯论坛发了篇文章批驳,结果遭到了围攻。在我看来因为学术方面的异议就对自己爷爷辈的老人动手,无论如何是不值得提倡的。而把这样的人捧为英雄,只能说是这个网络时代的悲剧。
不过像大汉之风那样的人毕竟还是极少数,当今这个时代我们还是涌现出了很多尊老爱幼的典范,他们才是真正的英雄人物:例如吉林有位下岗女工张凤英,收养了近百名孤寡老人和孤儿;江苏射阳县渔家女石正云50年里收养了132位五保老人;重庆社区干部陈大业收养了36位无依无靠的老人。青年歌手丛飞是183名贫困儿童的“父亲”,为此不仅捐出了所有财产,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他们是这个时代的英雄,是真正值得我们学习的的“仁者”。
儒家的这一思想历经两千余年洗礼,到今天不仅没有湮没光辉,反而又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现在流行一个名词:“换位思考”,实际上也是推己及人的道理。比如在以前部队高级将领要下连队当新兵;领导干部也要下基层和人民一起吃住。现在这种现象不常见了。前不久有一条新闻: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以一个大龄下岗职工的身份到人才市场应聘,结果因为年龄过大屡屡碰壁。但由此也知道了大龄人员的就业困难。而如今像卢展工这样务实的干部并不多见。现在我们国家出现了很多社会问题:房价飞涨,野蛮拆迁,矿难如麻,干群矛盾。上访率居高不下等等。出现这些现象都是因为某些领导干部不懂得推己及人,换位思考的道理。把自己看得高高在上,脱离了群众,也脱离了做人的本质。无形中就位这个社会埋下了一颗炸弹。
现在在调节家庭矛盾时,时常用换位思考的方式。在企业管理中也很流行换位思考的精神,在互相沟通中增进理解,消除矛盾。一个企业如此,一个家庭如此,一个国家更要如此。推己及人的精神在如今的时代不仅没有过时,反而显得弥足珍贵。如果把这种精神从家庭企业逐渐推广至一个国家,那么当上上下下都懂得换位思考时,这个国家就真正和谐了。

孔子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的精神

掌掴阎崇年的“大汉之风”让我们为之蒙羞。

丛飞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骄傲!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