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化 |
分类: 译学论文 |
1.以作者为中心还是以读者为中心
翻译的目的是什么?为了回答这个问题,长期以来围绕着翻译是以作者为中心还是以读者为中心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大量实践证明,如果只处理作者的意图,那么在翻译过程中总有某些东西会缺失,译者也会发现自己对违反作者意图这一状况难辞其咎。翻译是一种信息转换模式,将包含某信息的A语言,转换为使对A语言知之甚少的读者获取同样信息的B语言,这就是翻译。翻译的本质要求译文对读者产生的影响应该完全与原文对原文读者产生的影响一致。以往翻译的焦点问题是信息处理模式,而现在新的焦点已经转移到译文读者上来了,他们是信息传送的终点。只有源头而没有目标的信息传送是失效的,这也正符合了Nida提出的动态对等。
“动态”就是指要有两种关系之间的对等:一方面,源语作品和原文读者的关系;另一方面,译文作品与译文读者的关系。动态对等要求不同语言表达的相同信息要在不同读者群中产生完全相同的效果。
源语(SL)对源语读者(R1)产生意义(M1);译者既是源语接受者(R)又是目标语发起者(S),他接受了同源语读者一样的意义,又向一种全新的文化发出一个新的信息(M2),并希望被目标语(TL)读者(R2)所理解;在语言形式上,M1 与M2并无瓜葛;但目标语读者的反应应与源语读者反应相同。
传统上评价翻译作品时,我们仅仅对比M1 和M2形式、意义和结构,从而评判译作在何种程度上忠实于原作。勿庸置疑,这样会形成一个问题:译者对源语M1十分了解而未能从目标语读者的角度来审视译作M2。当我们关注两种不同语言信息的理解时,我们应该弄清目标语读者对译作的理解程度,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评价翻译中的“动态对等”,因为“动态对等”就是指原作读者对原作的反应与译者读者对译作的反应相同。当然,由于文化、历史等原因两种语言有很大差异,不可能要求绝对的、完全的对等。
2.语用对等
一般情况下,“动态对等”也被称之为“语用对等”,即原作和译作分别对其读者产生相同或相似的反应。语用对等还要求在翻译过程中,对原作的语用内涵也一并处理。事实上,翻译活动本身可以看作是言语行为理论的有效运用,译者用另一种语言对源语中的言内行为(locutionary)和言外行为(illocutionary)部分进行再现,并希望产生相同或相似的言后行为(perlocutionary),换言之,用目标语产生相同或相似的反应。
翻译的最终目的是赋予目标语与源语相同的交际功能。然而,其难点并不是翻译文本的字面含义,而是文本的言外之意,或语用内涵。如:
C: 高高兴兴上班去,平平安安回家来!
E 1: Go to work happily, and come home safely!
E 2: Good luck!
该标语原文表达了对读者的美好祝愿,反映出中国社会亲切的人际关系。但如果照字面直译的话,西方国家的人们第一反应可能会是“So what?”事实上,我们只要用一个简简单单的“Good luck!”就可以达到效果。
翻译中的对等是一种多维关系,它体现了语言对等、语义对等、以及语用对等的统一。
A. Neubert指出,语用对等立足于一个更高级、更抽象的层面,句法对等和语义对等都要受到它的限制。具体说来,如果翻译时难以保留原文的语言形式,那么就应该运用最接近最自然的目标语来表达原文的内涵。
四、结语
总的来说,语用对等也是一种等效翻译理论,它是翻译研究中的新模式。通过对比源语和目标语,语用对等着重探讨语言等效和交际等效两个方面。语言等效在某种程度上与Nida的动态对等——最接近最自然的对等——十分相似,在词汇、句法、语义等各个语言层面,译者必须用最等值的目标语来表达原文的思想,在注重语言形式的同时,更加注重语境内涵;而在交际等效方面,译者应致力于跨语言和跨文化的交流,必须遵从目标语读者的文化习俗,选择他们熟悉的表达方式,或向他们介绍源语作品的风格与背景,帮助他们开拓视野,看到一个全新的世界。
参考文献
[1] 谭载喜.新编奈达论翻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
[2] 何兆熊.语用学概要.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9.
[3] 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4] 金隄.等效翻译探索.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
Leech, G.Principles of Pragmatics.Longman, 1983
Nida,
E. A.Language and Culture – Contexts
in Transl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