褪色的红枣
沿着榆佳高速一路东南而下,一望无际。
高速公路穿行在连绵起伏的山峦中间,这些年防风治沙的成效显著,绿意连片的原野满目葱茏,让人心生爱意。山岇像披着农村老乡手织的棉袄,偶尔羞涩地露出尚未覆盖的棉花白,那就是毛乌素沙漠的本色。
及至进了佳县地界,映入眼帘最多的,还是公路两边高低起伏的山梁上,那些高矮不齐的枣树,满山遍野的,嫩绿嫩绿。同事告诉我,佳县多干旱,尤其春季。而枣树耐旱耐寒,对土壤的要求很低,最适合这里山坡地的土质特点,黄河边那些枣树是这里品质最好、也是最有名的。
的确,佳县的枣是个老牌子,远近闻名,它曾经是佳县的重要标志,更是农民的钱袋子和家底子。于是,我仔细打量起那些枣树来。枣树满山遍野都是,一棵挨着一棵,叶子黄黄的、嫩嫩的,在半山腰随风摇曳,远远望去,像一片绿茸茸黄灿灿的地毯,给田野陡增勃勃生机和无尽希望。盛夏七月,枣儿葡萄一般大小,绿晶晶地,象一颗颗翡翠惹人喜爱。我脑海一闪,枣树多么象这片贫瘠土地上那些勤劳而又质朴的劳动人民!
“这几年枣的行情不行。”同事介绍道。
“为什么?”我焦急地问道。
“市场全被新疆阿克苏的枣占领了!咱们佳县的枣个儿小,又都是老品种,价格自然上不去。”
“去年一斤枣售价8毛钱,而雇佣人工采摘回来的成本就接近6毛钱,剔除损耗和水分,稍有不慎就会亏本。去年枣儿成熟季节,落得满地都是,看着怪可惜的,那遍地可是红灿灿的果子呀!”同事落寞地补充道。
我听了也打心眼里同情起那些枣农来,是啊,在互联网加物流的新时代,不与时俱进就会被市场和时代淘汰。
“那农户靠什么生活呢?”我急切地问道。
“全县约27万人,一大半都出去务工或外迁,留下的又以孤寡老人居多。”
“哎,没有产业难留人呀!”同事叹息道。
的确,这些年虹吸效应越来越明显,人口和壮年劳力都向大城市迁徙,农村、城镇、小县城,面临着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课题。
佳县虽小,但历史上却小有名气。他是红歌《东方红》的创作地。白云观属道教名山,以抽签解惑声名显赫,不知能否解这富县兴民之困惑?!我打开百度,品读着那些关于佳县的精美描述:
佳县,宛若挂在榆林腰际的一颗珍珠,小而玲珑,小而剔透。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