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老师
人一生会遇到许许多多的老师,可能缘于对文学的喜好吧,在学生时代,我印象最深刻的都是语文老师。
李老师名纯诚,是我初一语文老师,也是班主任。那时从小学刚升入初中,又从老家农村来到镇上,时变境迁,一切都是耳目一新。之所以对李老师印象深刻,原因有三,一是缘于李老师的人格魅力。李老师也是农村人,但皮肤白晰,中等个,头发略卷,俨然城市人气质,也是标准美男子。更主要的是文科出身,满腹经纶,无论是讲课还是课外交流,总是滔滔不绝,绘声绘色。对我们这些农村娃来说真是眼界大开,自然成了同学们的偶像和班级的精神领袖。二是缘于对我文学的启蒙。记得当时下午多是自习时间,顺理成章成了李老师的文学专场,象如今电视的《朗读者》栏目一样,从古典文学、国外名著、诗词歌赋,不一而足。《项链》、《麦琪的礼物》、《最后一片叶子》……这些名作当年在我们心中就扎下了根,我们随着主人公的身份变换而喜怒哀乐。当年课堂上老师的深情投入,我们的痴迷陶醉,今天依然历历在目,清晰可见,成了我们一生的美好记忆和珍贵财富。李老师还有个特点,就是修改作文时叫上作者本人共同修改,逐字逐句,启发、探讨、教导、点评,这样的潜移默化,润物无声,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也让我内心真正结上了语文缘,萌生了文学梦。三是更缘于团队的凝聚和团结。那些年学校运动会比较多,记得无论是接力跑还是拔河,我们班都团结如一,气吞山河,每个人都以给团队增彩为荣,以损团队形象为辱,生怕给班级抹黑,因而六二班是当年响当当的风云战队。还有次因下雨教室后面的墙倒了,李老师组织大家拿来劳动工具,星期天冒雨劳动,自力更生,这些童子军们经过一上午泥雨中的奋战,终于修复了学校围墙,也让全校师生刮目相看。也是在那次,我丢失了从五爸家借来的非常好用的泥模,因为五爸本身就是方圆有名的木匠。
李老师爱人是县电视台的播音员,清脆的嗓音全县闻名,真可谓郎才女貌,女才郎貌了。有年春节,我回老家碰上李老师,戴个口罩,在街上卖《陕西广播电视报》,看见我,硬塞给我一张,招招手。我感到诧异而又亲近,想着老师也有点难为情,也就没有多说话。李老师后来转行做了公务员,又转任乡镇长、书记等职,后升任县农业局长,也是副县长的热门人选,终因欠点机运而就此止步。最近一次见李老师约在2008年,当时老师去看望北京工作的女儿,飞机上只寥寥数语,此后再未谋面,至今已近十年了。
王老师名岳华,教高一语文,虽只有一年的师生时光,但坚定了终生热爱文学的志向,也爱上了阅读。记得那时贾平凹成名不久,王老师也是在班上读贾的《水月》,声情并茂,我们如醉如痴,完全沉浸在作品描绘的意境里。课后,几个所谓的爱好者,便争相传阅抄写,熬个通霄也乐此不疲。从此,朗读课便成了我们最最期待的精神大餐。
还有,读中专时的杨宏国老师、大学时的安秋生老师,可能缘于他们对我和我作文的偏爱吧,现在想来都非常亲切。
当年那些快乐的时光,如今都成为最珍贵的记忆了。而记忆的最深处,还是那些可亲可敬的语文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