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白坤峰
白坤峰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8,145
  • 关注人气:1,60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课堂实录:我教浙江高考现代文阅读《乌米》

(2015-12-28 22:19:30)
标签:

教育

乌米

现代文阅读

杂谈

分类: 教育教学之思

              我教浙江省高考现代文阅读题《乌米》

                        执教人:白坤峰

发下讲义,如下:

           乌米〔俄〕阿•马•高尔基

每当早晨醒来,我便打开房间的窗户,倾听着从山上透过果园中茂密的绿阴向我传来的心事重重的歌声。无论我醒得多早,这歌声都已经回荡在充满着盛开的桃花和无花果的香甜气息的晨空里了。

清风从阿伊佩特里山巍峨的峰顶簌簌吹来,微微地拂动着我窗前浓密的树叶,树叶的簌簌声给歌声增添了许多令人心旷神怡的美感。歌曲本身并不优美,而且有些单调,整个曲调很不和谐。在看来本应该停顿的地方,听到的却是悲伤而激动的呼号,随后这一惊心动魄的喊叫又同样出人意外地变作了柔肠百转的怨诉。这歌是一个苍老而颤抖的嗓音唱出来的,日复一日,从早到晚,什么时候都能听到这支像山溪一般流下来的唱不尽的歌子。

村民们对我说,这心事重重的歌声他们已经听了七个年头。我问他们:“这是谁在唱?”他们告诉我,这是一个叫乌米的疯老婆子唱的。六年前她的丈夫和两个孩子出海捕鱼,至今没有回来。

从那时起,乌米便每天坐在自家土屋的门槛上,望着大海歌唱,等待着自己的亲人。一次,我去看她。我沿着蜿蜒的小道,经过几个伫zhù立在山坡上的土屋,穿过一个个果园和葡萄园,爬上了高山。在山石背后翠绿树丛中,我看到了乌米老太婆的那所半坍塌的土屋。在从亚伊拉山顶滚下的巨石中间,长着几株法国梧桐、无花果树和桃树。溪水潺潺地流着,在它流过的地方形成许多小小的瀑布,土屋顶上长着青草,墙上爬着曲曲弯弯的藤蔓,屋门正对着大海。

乌米坐在门旁的石头上,她的身材匀称颀长,白发苍苍。她那布满细小皱纹的脸,已被太阳晒成了棕褐色。层层叠叠的石堆,年久失修的半塌的土屋,在炎热的蓝天衬托下的阿伊佩特里山的灰色峰顶,以及在太阳照耀下寒光熠熠的大海,所有这一切在老人周围形成了一种肃穆静谧的气氛。在乌米脚下的山坡上,有一些零零落落的村舍。透过果园的绿树丛看去,它们那五颜六色的屋顶,酷似一个被打翻了的颜料箱。从山下不时传来马具的叮当声,还有潮水拍击海岸的沙沙声。偶尔还可以听到聚集在集巿上咖啡馆附近的人们的喧嚷声。在这儿的山顶上是一片宁静,只有淙淙cóng的溪水,伴随着还在六年前已经开始了的乌米的幽思漫漫的歌声。

乌米一面唱,一面用笑脸迎着我。她的脸在微笑时皱得越发厉害了。她的眼睛年轻而明亮,眼里燃烧着专心致志的期待之火。她温存地打量了我一眼,重又凝视着一片荒漠似的大海。

我走近前去,在她身旁坐下,听着她歌唱。歌子是那样奇特:满怀信心的曲调不时为忧思所代替,其中含有焦灼不安和疲倦的调子,它时而中断,寂然无声;时而又响起来,充满了喜悦和希望……

但是不论这歌曲表现什么样的情绪,乌米老太太的脸上却只有一种表情,那是一种坚信不疑的期待,一种满怀信心的、安详而喜悦的期待。

我问她:“你的丈夫叫什么名字?”她粲càn然一笑,回答说:“阿布德拉伊姆……大儿子叫阿赫乔姆,还有一个叫尤努斯……他们很快就会回来的。他们正在路上,我马上就会看到船了。你也会看见的。”

⑩她说“你也会看见的”这句话时,似乎深信,见到他们父子对我说来也将是莫大的幸福,似乎当她丈夫的渔船出现在海天之际,出现在她那被南方的烈日晒干了的、木乃伊般的棕色手指所指的那一道深蓝色的细线上时,我会感到莫大的快乐。

⑾随后她又唱起了那支期待和希望之歌。我看着她,一面听,一面想:“就这样怀着希望该有多好啊!心里充满了对未来巨大欢乐的期待,这样活着该有多好啊!”

⑿乌米一直在唱着,她微笑地摇晃着身躯,目不转睛地凝视着在日光下闪烁着耀眼光辉的茫茫大海。

⒀她完全沉湎miǎn在一种思念里,不理会任何别的东西了,坐在她身旁的我对她说来已不复存在。我对她这种全神贯注的神态满怀敬意,我觉得,她这种只怀着一种希望的生活很值得羡慕,我沉默着,情愿让她把我忘却。这一天海上风平浪静,它像一面明镜,映射出明亮的天色,但并未使我产生什么希望。随后我便满怀惆怅悄然离去。身后传来了歌声和溪水响亮的淙淙cóng声,海鸥在海上翱áo翔,一大群海豚在离岸不远的地方尽情嬉戏,远方是苍茫的大海。

⒁年迈的乌米永远等不到什么了,但她将怀着希望活着和死去……

                 试题如下:

1.本文着意勾勒了乌米形象,请从两个方面概括乌米的主要性格特征。(各不超过两个词。2分)

2.指出第自然段中景物描写所采用的手法,并简析该段景物描写的作用。(5分)

3.⑴请用一句概括乌米歌声的情感内涵。(不超过10个字)(2分)

⑵文中反复写她的歌声有何目的?(3分)  

4.鲁迅《祝福》中的“我”既是不可或缺的人物形象,又是主人公祥林嫂命运的见证,其重要性与本篇中的“我”相似。请赏析《乌米》中“我”的形象作用。(6分)

 

                  教学过程如下:

教师:请同学们大声读一遍《乌米》。 

(学生认真地读)

教师:请同学们看第自然段,“一次,我去看她”。这能表明“我”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学生:好奇。

 

教师:你的依据是什么?

学生:我有两条证据:  自然段有“无论我醒得多早,这歌声都已经回荡在充满着盛开的桃花和无花果的香甜气息的晨空里了。”  自然段有“这歌是一个苍老而颤抖的嗓音唱出来的,日复一日,从早到晚。” 这一切都引发了“我”的好奇之心。

 

教师:“好奇”这个词,往往用于寻找未知的领域, 但文中的“我”知道乌米的情况了吗?

 学生(议论后回答):“我”知道乌米的一切情况,第③自然中,村民已经告诉“我”了乌米一切情况:“这是一个叫乌米的疯老婆子唱的。六年前她的丈夫和两个孩子出海捕鱼,至今没有回来。”

 

教师:可见,我的行为与念头与“好奇”基本无关。那“我”应该具有什么特点?

学生:有同情心。

教师:这就对了。“有同情心”或“善良”。

明明知道乌米是一个疯婆子,疯了七年了,她一个人住在山顶上,唱着同样的歌儿,大家已经司空见惯,但“我”去看望她,第⑦自然段中有“我走近前去,在她身旁坐下,听着她歌唱。”——这叫——“善良”。   以往有学生说文中的“我”是“闲情逸致”的,这同样不对。哪会有人把看望一个疯婆婆,作为“闲情逸致”的呢。同理,概括为“无所事事”则更错。

 

教师:乌米坚信她的丈夫、孩子会回来的,文中的“我”会这样认为吗?

学生:当然不会这样认为。他们已经七年没有回来了。

教师:也就是说,我是一个正常人、一个清醒者。我们现在可以做题了。请看第一题,“请从两个方面概括乌米的主要性格特征。”大家不要死抠字眼,此处说的“两个方面”就是“两点”。

 

学生讨论后,得出的答案有:坚韧、乐观、痴情、忧伤等等。

教师:高考答案是“⑴坚忍(执着)⑵乐观”。大家能同意吗?

学生们大多表示同意原答案。

 

教师:我不太同意原答案。同学们,一个“坚忍、乐观”的人会疯吗?或者说,一个因痛苦而疯傻的女人能称她是“坚忍、乐观”的吗?所以,我把答案定为“痴爱、专注”。不知大家是不是同意。同学们看过电影《归来》吗?女主人公冯婉瑜也痴呆了,她也同乌米一样,在等待着丈夫。我们能说冯婉瑜是“坚忍、乐观”的吗?

 

教师:我们接着看第二题:“指出第⑤自然段中景物描写所采用的手法,并简析该段景物描写的作用。”请注意,人家只让你写“景物描写的手法”。

请同学们重新读一遍第⑤自然段中有关“景物描写”的句子,并想一想手法。

 

1、“在炎热的蓝天衬托下的阿伊○佩特里山的灰色峰顶,以及在太阳照耀下寒光熠熠的大海,所有这一切在老人周围形成了一种肃穆静谧的气氛。在乌米脚下的山坡上,有一些零零落落的村舍。(学生们能得出“由近到远”、或“远近结合”的手法

 

2、透过果园的绿树丛看去,它们那五颜六色的屋顶,酷似一个被打翻了的颜料箱。(学生们能得出“比喻”的手法

 

3、从山下不时传来马具的叮当声,还有潮水拍击海岸的沙沙声。偶尔还可以听到聚集在集巿上咖啡馆附近的人们的喧嚷声。在这儿的山顶上是一片宁静,只有淙淙的溪水。(学生们能得出“以声衬静”、或“动静结合”的手法

 

学生:“视觉听觉相结合”,也可以吧?

教师:对。我们来看浙江省的原答案:“①衬托(以动写静,以景衬人);②分层写景,远近高低结合。”

同学们请注意,“以景衬人”是不对的,这成了“作用类”题型的答案了。“分层写景”这一点我们也未必想到,但“远近高低结合”应该可以包含“分层写景”了。所以,我们不能盲目迷信答案。

 

教师:景物描写的一般手法,大家课下可以回忆一下,不会超过十个。我们接着看此题的第二问:“简析该段景物描写的作用。”

我要提醒一下,既然是答“景物描写的作用”,大家不妨从“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物(不同类型的人物)、情节、主旨等方面”来答题。

 

学生们讨论后得出答案:该段景物描写的作用:①勾画出肃穆静谧的场景。②美丽的景色反衬出乌米孤独无助的处境;③表达了“我”对她的深切同情。

 

教师公布原答案:作用:①烘托出肃穆静谧的气氛;②突出乌米孤独无助的处境;③暗示人物的命运。

 

教师:原答案的第三点“暗示人物的命运”,很不清楚。我现在插问一句话,作者为什么把乌米的活动场景放在“山顶”而不是放在“山脚”呢?我定为3分, 谁来回答一下:

 

学生们得出答案:作用:①符合乌米盼望家人归来的心愿,并推动情节发展;②肃穆静谧的山顶,更能反衬出乌米孤独无助的处境;③“我”来山顶看望她,更好地表达了“我”对她的深切同情。

 

教师:仍然要从“环境、人物、情节、主旨等方面”来答题。但前提是,你必须明白全文。

 

教师:我们接着看题目:“文中反复写她的歌声有何目的”,3分。别忘记答题原则:

 

学生们得出答案:作用:①符合乌米盼望家人归来的形象;②歌声的执着明快反衬出乌米孤独无助的身世;③推动情节发展; 表达了“我”对她的同情,也能唤起读者的同感。

 

教师公布原答案:①更充分地表现乌米复杂的内心世界,有利于揭示乌米的性格;②唤起读者对她的深切同情;③渲染气氛,使全篇笼罩在明亮与灰暗交织的基调中,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教师:我们没有想到“风格”的问题。我再问另一个小题目“⑴请用一句概括乌米歌声的情感内涵。(不超过10个字)(2分)”。

 

学生很快得出与原答案差不多的答案:忧怨中充满希望。

 

教师:但也有学生写成了“盼望夫儿快回家”,这样可能很不对, 该学生没有注意到“情感内涵”,而是答成了“歌声的内容”。不知我这样的纠正你是否可以接受吗?

 

教师:我们现在解决最后一个题目:请赏析《乌米》中“我”的形象与作用。(6分)。请先概括“我的形象”吧。

 

学生:我只能想到:“我”是善良的、有同情心的人。

 

教师:此类高考题的答案一般不会只有一点,多点的可能性很大。大家想一想,除了“善良与同情”,就没有别的性格特点了吗?

请看原文这样的一些句子:“树叶的簌簌声给歌声增添了许多令人心旷神怡的美感。”“她的眼睛年轻而明亮,眼里燃烧着专心致志的期待之火”,

 

学生:心中有美好。

教师:你是怎样得出“心中有美好”的结论的呢。

学生:我觉得一个人只有心中有美好,他才可能注意到人间的美丽的景色、与人类的美好品德。

 

教师:你说的太好了。你也一定是美好的人。谢谢你的回答。

你们再看这样的一句话,“就这样怀着希望该有多好啊!心里充满了对未来巨大欢乐的期待,这样活着该有多好啊!” 大家很看出“我”有什么特点吗?

 

学生:心中充满了希望。

教师:如果你看到了乌米的这种状态,你会这样羡慕她吗?

学生:好像不会,因为她是一个疯子。

教师:如果你看到了乌米的这种状态,你会心中充满了希望吗?

学生:不会,我只会同情她。

教师:所以,“心中充满希望”是不对的。原文中的“我”应该是对生活绝望。

同学:(纷纷表示不能同意教师的观点)

 

教师:我想象一个极端的例子,假如你与同桌都想考入清华,但是,高考下分时才发现,你们都距清华大学的分数线相差400分!结果,同桌被她爸妈打得精神失常,而你则被父母逼迫复读以再次冲击清华。此时,你的心理是不是很绝望?假如你的同桌竟然认真地捧着一本《五年高考、三年模拟试题集》在看,你是不是很羡慕她?那么,高尔基此文中的“我”是不是也是这种心理?

请看我的改写(我保留了原文的自然段的序号):

                             同桌 白坤峰仿写)

精神失常的同桌,一边认真地看着《五年高考、三年模拟试题集》,一面用笑脸迎着我。她的眼睛年轻而明亮,燃烧着专心致志的期待之火。

我走近前去,在她身旁坐下,看着她努力的样子。

她粲càn然一笑,坚定地说:“清华大学的通知书很快就会到的。它正在路上,我马上就会看到了。你也会看见的。”

⑩她说“你也会看见的”这句话时,似乎深信,见到通知书对我说来也将是莫大的幸福。

⑾随后她又看起了《五年高考、三年模拟试题集》。我一面看着她,一面想:“就这样怀着希望该有多好啊!心里充满了对清华大学巨大欢乐的期待,这样活着该有多好啊!”

⑿同桌一直在做题,她有时微笑着,目不转睛地凝视一下闪烁着耀眼光辉的茫茫天空。随后又俯身核对答案了。

⒀她完全沉湎miǎn在一种思念里,坐在她身旁的我对她说来已不复存在。我对她这种全神贯注的神态满怀敬意,我觉得,她这种只怀着一种希望的生活很值得羡慕。

⒁年青的同桌永远等不到清华的通知书了,但她将怀着希望活着和死去……

 

教师:所以,原文中的“我”也是绝望的。

因为高尔基也曾经绝望过。高尔基从少年时代就生活在苦水中,父亲死了,母亲不真心疼爱他,他在惊吓、白眼、饥饿、劳累、肮脏、流浪、侮辱、愚昧、丑恶中长大,他的笔名高尔基译成汉语就是“苦难”。侮辱他的更多是底层百姓。生活太艰苦也太窒闷了,18871212日,“我决心自杀。……我在市场上买到一支军队鼓手所用的手枪,枪里面装有四颗子弹。我对着自己的胸部打了一枪,本想打中心脏的,实际上只打穿一个肺叶,我惭愧万分,觉得自己真是笨极了。”

   大家能明白这种心情了吧?此时的他,必定羡慕乌米,如果“我”是高尔基的话。

 

教师:我们看最后一个题目:《乌米》中的“我”的作用。

小说(或记人的散文),往往都要从“环境、人物、情节、主旨等方面”来答题,除此之后,大家别忘记第一人称“我”的作用就行了。

 

同学们顺利得出如下答案:“我”的作用是:

①使文中的人和事更具真实感;

②“我”推动情节发展,并是贯串全文的线索;

③借“我”的所见所闻所感能更好地表达“同情”的主旨。

 

教师打出原答案:“我”的作用:①使文中的人和事更具真实感;②“我”是贯串全文的线索;③借“我”的感触揭示全文主旨;④通过“我”对乌米的情感态度突出乌米的形象。

 

教师:我们把“推动情节发展与全文线索”合在了一条;原答案的第④条好像没有必要,因为第①条是可以包含第④条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