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课堂实录 高三小说阅读复习(人物形象分析)白坤峰

(2015-12-10 23:30:04)
标签:

教育

现代文阅读

人物形象分析

原创题

杂谈

分类: 教育教学之思

   高三小说阅读复习(人物形象分析)

    执教人:白坤峰

PPT:学法指导:

划出有关人物的所有句子。(答案注意合并同类项,注意写出最准确的词语)

 教师:为了便于大家做题, 我已经帮助大家把划上了线。

名题重温(用讲义的形式发下去)

      溜索 

作者:阿城(著名作家)   命题人:刘祥安(苏大教授)

①一个钟头之前就感闻到这隐隐闷雷,初不在意。雷总不停,才渐渐生疑,懒懒问了一句。首领也只懒懒说是怒江,要过溜索了。不由捏紧了心,准备一睹气贯滇西的怒江,却不料转出山口,依然是闷闷的雷。见前边牛死也不肯再走,心下大惑,就下马向前。行到岸边,抽一口气,腿抖起来,如牛一般,不敢再往前动半步。

②万丈绝壁垂直而下,驮队原来就在这壁顶上。怒江自西北天际亮亮而来,深远似涓涓细流,隐隐喧声腾上来,一派森气。俯望怒江,蓦地心中一颤,再不敢向下看。

首领稳稳坐在马上,笑一笑。那马平时并不觉得雄壮,此时却静立如伟人,晃一晃头,鬃飘起来。牛铃如击在心上,一步一响,驮队向横在峡上的一根索子颤颤移去。那索似有千钧之力,扯住两岸石壁,谁也动弹不得。

领队下马,走到索前,举手敲一敲那索,索一动不动 领队瞟一眼汉子们。一个精瘦短小的汉子站起来,嗖地一下小过去,却发现他腰上还牵一根绳,一端在索头,另一端如带一缕黑烟,弯弯划过峡谷。一只大鹰在瘦小汉子身下十余丈处移来移去,翅膀尖上几根羽毛在风中抖。再看时,瘦小汉子已到索子向上弯的地方,悄没声地反着手倒手拔索,横在索下的绳也一抖抖地长出去。

⑤大家正睁眼望,对岸一个黑点早停在壁上。不一刻,一个长音飘过来,绳子抖了几抖。三条汉子站起来,拍拍屁股,三条汉子一个一个小过去。领队哑声问道:“可还歇?”余下的汉子漫声应道:“不消。”纷纷走到牛队里卸驮子。

⑥牛早卧在地下,两眼哀哀地慢慢眨。两个汉子拽起一条牛,骂着赶到索头。那牛软下去,淌出两滴泪,大眼失了神,皮肉开始抖。汉子们缚了它的四蹄,挂在角框上,又将绳扣住框,发一声喊,猛力一推。牛嘴咧开,叫不出声,皮肉抖得模糊一层,屎尿尽数撒泄。过了索子一多半,那边的汉子们飞快地收绳,牛倒垂着,升到对岸。这边的牛们都哀哀地叫着,汉子们并不理会,仍一头一头推过去。之后是运驮子,就玩一般了。这边的汉子们也一个接一个飞身小过去。

⑦我战战兢兢跨上角框,领队吼一声:“往下看不得,命在天上!”猛一送,只觉耳边生风,僵着脖颈盯住天,倒像俯身看海。自觉慢了一下,急忙伸手在索上向身后拔去。这索由十几股竹皮扭绞而成,磨得赛刀。手划出血来,黏黏的反而抓得紧。手一松开,撕得钻心一疼,不及多想,赶紧倒上去抓住。猛地耳边有人笑:“莫抓住不撒手,看脚底板!”方才觉出已到索头。慎慎地下来,腿子抖得站不住,脚倒像生下来第一遭知道世界上还有土地,亲亲热热跺几下。

猛听得空中一声忽哨,尖得直入脑髓。回身却见领队早已飞到索头,抽身跃下,走到汉子们跟前。

⑨牛们终于又上了驮,铃铛郎郎地响着,似是急急地要离开这里。上得马上,才觉出一身黏汗,风吹得身子抖起来。顺风出一口长气,又觉出闷雷原来一直响着。

 

请回答问题:(刘祥安命题)

文中写领队比较分散,请统观全文,简要分析领队形象。(6分)

 

教师:《溜索》大家以前做过了吗?做过了也不要紧,好题是可以重做的。现在请大家迅速而大声读一遍原文,特别要注意划线的句子,边读边总结领队的形象特点。

(学生大声读)

 

教师:我按文中的划线句子的顺序,依次提问:该句话表现了领队的什么特点。(学生有答不准的现象)

 

问题1、如把“首领也只懒懒说是怒江”误认为是:习惯成自然、勇敢自信、蔑视天险;(教师提醒:请看后文的艰难与危险,又哪个人能蔑视溜索?又有哪个人能习惯成自然?)

 

问题2、如把“稳稳坐在马上,笑一笑”误认为是“豁达”。(教师提醒:豁达是指心胸开阔,性格开朗,能容人容事)

 

问题3、如把“走到索前,举手敲一敲那索”误认为是闲情逸致或从容;(教师:这是有目的的检查铁索是否安全,况且文中找不出有关闲情逸致的描写)

 

问题4、“领队瞟一眼汉子们。一个精瘦短小的汉子站起来,嗖地一下小过去”。个别学生没有看出“威信高”,教师不妨设计几句动员溜索的话,让学生对比着体会,一下子就明白了。“小”:形容词用作动词。

 

问题5、如把“领队吼一声”误认为急躁。(教师:如果把“领队吼一声:‘往下看不得,命在天上!’”改为“领队轻轻地说一声:‘往下看不得,你的小心脏受不了哦。’”行不行?当然不行,那太柔了,不符合人物的个性。刘教授认为“吼一声”是表示关心部下,但我认为是“粗中有细”,表面粗鲁而实为细腻:因为领队不吼,“我”未必记得住,他是真正地从“我”的角度考虑)

 

问题6、如把“领队早已飞到索头,抽身跃下”误认为有经验。(教师提醒:粗犷豪迈,有负责精神)

 

问题7、还有同学重复答题,如同时写“沉着”“冷静”“从容”“遇事不乱”。如同时写“关心他人”“体贴手下”

 

                    PPT出示刘祥安教授的原答案:(6分)

1)“懒懒”地说话、“稳稳”地坐在马上:表现他从容不迫,胸有成竹;

2)敲一敲溜索,“吼”我过江:表现他认真负责,关爱部下;

3)瞟一眼,问一声:表现他受人尊敬,与手下配合默契;

4)一声唿哨、最后一个过溜索:表现他的英雄气概,粗犷豪迈

 

教师:同学们对照一下,看看自己哪一点没有说清楚。再看我重新修改的答案。看看与刘教授的答案有不同吗?

 

PPT出示我本人修改后的答案(一):

1)从容不迫,胸有成竹:“懒懒”地说话、“稳稳”地坐在马上;

2)认真负责,关爱部下:敲一敲溜索,“吼”我过江;

3)受人尊敬,配合默契:瞟一眼,问一声;

4)英雄气概,粗犷豪迈:一声唿哨、最后一个过溜索。

 

学生答:老师你把总结个性特点的词语放在了前边。

教师:你们认为放在前边好,还是放在后边好?

学生:你这样写,更醒目。

教师:江苏试题的答案往往是美观整齐的。大家注意到我所用的“冒号”了吗?对,可以看出它们对应得非常整齐,我把答案全变成了四字句。江苏答案往往讲究形式美观。我们接着再看PPT

 

PPT出示我本人修改后的答案(二):

1)从容镇定:“懒懒”地说话、“稳稳”地坐在马上;

2)认真负责:敲一敲溜索;

3)威信极高:领队瞟一眼;

4)关心部下:“可还歇”;

5)粗中有细:领队吼一声:“往下看不得”;

6)豪迈洒脱:一声唿哨、最后一个过溜索。

(答对1点得1分。意思对即可)

 

教师:我的第二次修改后的答案又有什么不同?

学生:刘教授是把两个特点合成一句话,而你是进一步分开了,让每一个点更加清楚。

教师:可见,高考答案也未必完美,更别说平时的答案了。所以,我们的工作就是让它变得完美,而不是一味地抱怨或默默地生气。

 

教师:我们再看另一篇高考文章《邮差先生》。《邮差先生》选自师陀的短篇小说集《果园城记》,此文集是师陀历时八年创作而成的,风格特异,匠心独具。书中以系列人物来反映20世纪初期到抗日战争前期日益凋敝的中国乡村小城的生活场景,其基调滞重哀痛、沉郁复杂,并带有浓重的乡土情结。让读者看见了“黑暗、痛苦、绝望”的真实。而《邮差先生》则是以格调舒缓、人物安闲而著称。为什么不选其他文章而选这篇明媚性的呢,也许是怕中国的老师的小心脏受不了。

 

名题新编(用讲义的形式发下去)

     邮差先生

师陀

邮差先生走到街上来,手里拿着一大把信。在这小城里,他兼任邮务员、售票员,仍有许多剩余时间, 就戴上老花眼镜,埋头在公案上剪裁花样。当邮件来到的时候,他站起来,念着将它们拣好,小心地扎成一束。

“这一封真远!”碰巧瞥见从云南或甘肃寄来的信,他便忍不住在心里叹息。他从来没有想到过比这更远的地方。其实他自己也弄不清云南和甘肃的方位——谁教它们处在那么远,远到使人一生也不想去吃它们的小米饭或大头菜呢。

现在,邮差先生手里拿着各种各样的信,从甘肃和云南来的邮件毕竟很少,最多的还是学生写给家长们的。

又来催饷xiǎng了,”他心里说,“足够老头子忙三四天!”

他在空旷少人的街上走着,如果碰见母猪带领着小猪,便从旁边绕过去。小城的阳光晒着他花白了的头,晒着他穿皂布马褂的背,尘土从脚下飞起,落到他的白布袜子上,他的扎腿带上。在小城里,他用不着穿号衣。 一个学生的家长又将向他诉苦:“毕业,毕我的业!”他将听到他听过无数次的、一个老人对于他的爱子所发的充满善意的怨言,他于是笑了。

这些写信的人自然并不全认识他,甚至没有一个会想起他,但这没有关系,他知道他们,他们每换一回地址他都知道

邮差先生敲门。门要是虚掩着,他走进去。

“家里有人吗?”他在过道里大声喊。

他有时候要等好久。最后从里头走出一位老太太,她的女婿在外地做生意,再不然,她的儿子在外边当兵。她出来得很仓促,两只手湿淋淋的,分明刚才还在做事。

“干什么的?”老太太问。

邮差先生告诉她:“有一封信,挂号信,得盖图章。”

老太太没有图章。

“那你打个铺,晚半天到局子里来领。这里头也许有钱。”

“有多少?”

“我说也许有。不一定有。”

你能怎么办呢?对于这个好老太太。邮差先生费了半天唇舌,终于又走到街上来了。小城的阳光照在他的花白头顶上,他的模样既尊贵又从容,并有一种特别风韵,看见他你会当他是趁便出来散步的。说实话,他又何必紧张,手里的信反正总有时间送到,又没有另外的什么事等候着他。虽然有时候他是这样抱歉,因他为小城送来——不,这种事是很少有的,但愿它不常有

“送信的,有我的信吗?”正走间,一个爱开玩笑的小子忽然拦住他的去路。

“你的信吗?”邮差先生笑了,“你的信还没有来,这会儿正在路上睡觉呢。

邮差先生拿着信,顺着街道走下去,没有一辆车子阻碍他,没有一种声音教他分心。阳光充足地照到街道上、屋脊上和墙壁上,整个小城都在寂静的光耀中。他身上要出汗,他心里——假使不为尊重自己的一把年纪跟好胡子,他真想大声哼唱小曲。

为此,他深深赞叹:这个小城的天气多好!

 

注释:号衣:制服。盖图章:取挂号信要盖自己的姓名印章是中国邮政以前的规定,大约在1992年前后改为签名或出示身份证。pù保:以商铺名义出具证明所做的保证。

 

教师:还记得我们的“学法指导”吗?找同学背诵一遍。

学生:“划出有关人物的所有句子。(答案注意合并同类项,注意写出最准确的词语)”。

教师:请同学们大声读一遍这篇文章,注意是全文。然而回答问题。

 

请回答问题:(白坤峰命题)

文中多次写到老邮差,请统观全文,简要概括邮差先生形象。(6分)

                (到最后再出示答案)

闲适从容:仍有许多剩余时间,剪裁花样(有情致)。

认真仔细:念着将它们拣好,小心地扎成一束。

居乡自得:他从来没有想到过比这更远的地方。

体贴善良:“够老头子忙三四天。” 碰见母猪小猪绕过去。

关爱他人:他知道他们,他们每换一回地址他都知道。

耐心周到:得盖图章、打个铺保、费了半天唇舌。

仁爱厚道:但愿它不常有。

幽默风趣:又来催饷了。你的信还正在路上睡觉呢。

(答对1点得1分,满6分止。意思对即可)

 

                     同学们的难点有五个:

难点一、教师:“他便忍不住在心里叹息。他从来没有想到过比这更远的地方。……远到使人一生也不想去吃它们的小米饭或大头菜呢。”

这一段文字从容幽默。但学生往往将其概括为“安于现状、自我封闭”——此均为贬义词。还有人概括为“安居乐业、知足长乐”——这又稍稍拔高了一点点。还有人概括为“与事无争”——这又偏了,因为文中没有争斗的迹象。于是,我反反复复、抓耳抓头地想到了一个词:“居乡自得”。不知大家满意吗?

 

难点二、教师:“又来催饷了。”学生看不出此语中的幽默。“饷”是工资,学生是没有工资的,学生本是催家长要学费,老邮差故意说成“催饷”。北方式幽默。

趁机提醒学生注意当时的社会特点,如“足够老头子忙三四天!’”为什么样不是“足够老妈子忙三四天”,因为当时主要是爸爸外出筹钱而不是妈妈抛头露面。

 

难点三、教师:“如果碰见母猪带领着小猪,便从旁边绕过去。”学生有时误认为与“环保”有关,于是答成了“爱护动物”。这是过于拔高了,他只是表现为“善良”。

我们来对比一下龙应台的一段文字,“高中的时候,有位国文老师;正讲课间,摇摇晃晃踱进来一只老黄狗,气定神闲地就在窗边趴了下来。同学们捂着嘴笑。捧着《论语》的老师一面念着“恻隐之心,人皆有之……”一面走向黄狗,到了它身边,对准狗的肚子,狠狠地一脚踢过去,狗哀叫一声,跳起来,冲出教室。”

同学们,现在你们可以理解老邮差的善良了吧。

 

难点四、教师:“他知道他们,他们每换一回地址他都知道。”这到底是“责任心强”还是“关爱他人”呢?这区别不大。“责任心强”是指一定要把信送到。而“关爱他人”是指心中有对方。所以,应该定为“关爱他人”。

 

难点五、教师:“但愿它不常有。”学生们往往与“体贴善良:“老头子忙三四天”重复而答,而忘记了前者比后者程度深得多。故不能合并同类项。所以,老邮差因为/为一些人送来了他本人不知道的噩耗而难过。

大家想一想,邮递员是只管送信的,但他为别人的难过而难过,这已经超过了“善良同情”“关心他人”的层面,已达到了“仁爱”的高度,所以,要定下一个合理的词语,并不容易。

                               (教师此时出示答案)

 

请回答问题:(白坤峰命题)

文中写到了一位老太太,请概括她的特点。(4分)(到最后再出示答案)

忙碌:她出来得很仓促,两只手湿淋淋的。

孤单:等好久。最后从里头走出一位老太太。

贫寒:“有多少(钱)?”

少见识:邮差先生为她费了半天唇舌。

 

(教学情况:前三点,学生能很快找得出来,但最后一点难度很大)

教师:“少见识”这一条,学生不易回答。我们可以重新分析一下原文,如下:

 

邮差:“这里头也许有钱。”

老太太:“有多少?”

邮差:“我说也许有。不一定有。”

 

大家说,邮差有权私自看信的内容吗?当然不能。老太太之所以问人家信中有没有钱就是缺少这方面的常识啊。例如,有人给你送来了快递,你问人家:这里面装的是什么啊。这足以证明你从来没有发过快递。足以说你没有这方面的见识啊。

学校在招生时,最怕爷爷奶奶们接电话。招生老师说:“欢迎你家孩子报考我校”。他们会说“什么时候开学啊,交多少学费啊,可以住校吗,要不要自己带被子啊”。让招生老师哭笑不得,文中的邮差先生差不多就是这种哭笑不得的心情。

                     (此时出示答案)

 

教师:我们再做一个题目:

“一个学生的家长又将向他诉苦:“毕业,毕我的业!”他将听到他听过无数次的、一个老人对于他的爱子所发的充满善意的怨言,他于是笑了。”

我们可以改为“一个学生的家长又将向他诉苦:“毕业,毕我的业!”老邮差于是笑了。”

请问:这位家长有什么特点?你的依据是什么呢?

 

(课堂上,学生往往答成“急躁或忧郁”,因为学生可能不理解家长的这种说话方式与心理活动)

 

答案:慈爱、幸福。                   

依据:“他于是笑了”。(正是这句话让家长的话没有了歧义)

 

教师:家长以能为孩子忙碌而开心,但故意抱怨。老邮差也理解家长的心理。假如是对方“急躁或忧郁”,大家说这位善良仁爱的邮差先生还能笑吗?

 

              教师总结:

高三小说阅读复习(人物形象分析),主要考察学生的概括能力。概括能力是高中生应该具备的能力,而此能力是较难培养的。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认真思索,痛苦地思索,痛苦地总结,假如你平时总是轻松地完成了题目,那你考场上必定痛苦。

什么叫核对答案?不是让你认真地抄写一遍,而是让你理解透彻?透彻的标志就是如同“1+1=2”一样得明晰。融会贯通,出神入化,举一反三,知答案之由来,知答案之不足,知答案之转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