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坤峰讲红楼梦(106)金钏自杀:王夫人真的没有责任
(2011-10-11 11:20:50)
标签:
红楼梦金钏宝钗王夫人铁道部城管文化 |
分类: 白坤峰品红楼梦 |
你我依然在红楼(106)
金钏本不应该“哭天哭地”,她身为女仆当着王夫人的面对宝玉说出那种无耻下流之语,被开除岂不是咎由自取、罪有应得吗?
金钏本不应该死,也不必死。她可以另找一家去打工,有过在贾府打工的经验,说不定她很快又成为白领。反过来说,既使在家种地,又怎么了?也是一种积极的态度啊。做人,何必能上不能下呢?
金钏的家里人不应该冷落她。她被开除回家,一时想不通,成天“哭天哭地”,家里人应该多关心她多开导她,而不是“也都不理会她”。中国的家长有时很势利,孩子没混好,自己先认为丢人现眼,于是对孩子先没了好脸色。
一句话未了, 忽见一个老婆子(老女仆)忙忙走来,说道:“这是哪里说起!金钏儿姑娘好好的投井死了!”袭人唬了一跳,忙问“那个金钏儿?”那老婆子道:“哪里还有两个金钏儿呢? 就是太太屋里的。前儿不知为什么撵她出去,在家里哭天哭地的,也都不理会她,谁知找她不见了。 刚才打水的人在那东南角上井里打水,见一个尸首,赶着叫人打捞起来,谁知是她。她们家里还只管乱着要救活,哪里中用了!”
宝钗道:“这也奇了。”袭人听说,点头赞叹,想素日同气之情,不觉流下泪来。宝钗听见这话,忙向王夫人处来道安慰。
不愧是大户人家的老婆子,说话真有分寸-——“金钏儿姑娘好好的投井死了”——“好好的”哪有投井的?既然投井那肯定不是“好好的”。(这话真得体,比铁道部发言人强多了)
“好好的”三字,被宝钗用心记住了。
宝钗在关心领导方面真的有一套,“忙向王夫人处来道安慰”,她在第一时间赶到了。
却说宝钗来至王夫人处, 只见鸦雀无闻,独有王夫人在里间房内坐着垂泪。宝钗便不好提这事,只得一旁坐了。王夫人便问:“你从那里来?”宝钗道:“从园里来。”……王夫人点头哭道:“你可知道一桩奇事?金钏儿忽然投井死了!”
宝钗见说,道:“怎么好好的投井?这也奇了。”
王夫人道:“原是前儿她把我一件东西弄坏了,我一时生气,打了他几下,撵了她下去(赶走)。我只说气她两天,还叫她上来,谁知她这么气性大,就投井死了。岂不是我的罪过。”
一些读者于是指责王夫人撒谎、虚伪、奸诈、无耻。而我说,王夫人没有任何错误,大家想:王夫人能说实话吗?能说得出口吗?她能说“金钏说下流话挑逗我儿子宝玉,所以我开除她”吗?如果这样说,对宝玉好吗?对贾府影响好好?对金钏本人好吗?对金钏家人好吗?既然是都不好,那倒不是说假话。
王夫人是个明白人,宝钗更是个明白人,而有些读者却不明白,不能设身处地为王夫人、为宝玉、为金钏想想影响。(《雷雨》中的鲁侍萍就是个明白了,女主人繁漪准备开除情敌、女仆四凤,于是叫来了四凤的妈妈鲁侍萍,侍萍不安地问,“四凤是不是有不检点的地方”。繁漪微微一笑:“不,四凤很好,只是我的儿子大了”。人家侍萍一听就说:我马上就带四凤回家)明白人不用细讲,细讲也未必能说动糊涂人。
宝钗是个过于精明的人,“怎么好好的投井?这也奇了。”
宝钗的恶劣第一次来个真实大暴露,如下:
王夫人点头叹道:“这话虽然如此说,到底我心不安。”
宝钗叹道:“姨娘也不必念念于兹,十分过不去,不过多赏她几两银子发送她,也就尽主仆之情了。”
我估计今天的一些城管或警察认真读过宝钗的以上发言,宝钗胡说是金钏有可能是自己不小心掉到井里的,于是今天就有了“心脏病突发死”、“自己倒地而死”、“洗脸被水呛死”、“自己绊倒死”、“自愿跳楼死”、“不小心淹死”……
宝钗为领导王夫人提供开脱的理由,虽然基本上是胡扯淡,但骗骗无知的中国愚民还是绰绰有余。这些话句句深入王夫人之心,而且宝钗不仅有分析,而且还想到了合理的补救措施——给些钱。
王夫人道:“刚才我赏了她娘五十两银子,原要还把你妹妹们的新衣服拿两套给她妆裹(入殓)。谁知凤丫头说可巧都没什么新做的衣服,只有你林妹妹作生日的两套。我想你林妹妹那个孩子素日是个有心的(想得太多太细),况且她也三灾八难的,既说了给他过生日,这会子又给人妆裹去,岂不忌讳。因为这么样,我现叫裁缝赶两套给她。要是别的丫头,赏她几两银子也就完了,只是金钏儿虽然是个丫头,素日在我跟前比我的女儿也差不多。”口里说着,不觉泪下。
看完以上一段,对比我们今天的某些官员,我觉得王夫人已经做得仁至义尽了。五十两银子,真是不少,因为丫环们的一个月的工资才几两银子。
王夫人对黛玉的评价:心太细!
从本章回开始,王夫人就把林黛玉就排除在“儿媳妇”行列之外。薛宝钗开始真正胜出了。如下:
宝钗忙道:“姨娘这会子又何用叫裁缝赶去,我前儿倒做了两套, 拿来给她岂不省事。况且她活着的时候也穿过我的旧衣服,身量又相对。”王夫人道:“虽然这样,难道你不忌讳?”
宝钗笑道:“姨娘放心,我从来不计较这些。”一面说,一面起身就走。王夫人忙叫了两个人来跟宝姑娘去。
正如用一双鞋子抓住了袭人,这次的两件衣裳搞定了王夫人。在王夫人眼里,宝钗的温和大方、诚实得体、纯真拙朴与林黛玉的身弱多病、心细如发、说话尖锐形成了鲜明对比。
金钏之死,最大的蠃家是宝钗。
一时宝钗取了衣服回来, 只见宝玉在王夫人旁边坐着垂泪。王夫人正才说他,因宝钗来了,却掩了口不说了。宝钗见此光景,察言观色,早知觉了八分,于是将衣服交割明白。王夫人将她(金钏)母亲叫来拿了去。再看下回便知。(以上,均见第三十二回)
宝钗当然明白金钏之死肯定与宝玉有关系,但她是不会说破的。
今天的读者往往责备宝玉跑了之后对金钏不管不问,其实,就是冤枉了宝玉,大家想想宝玉能在父母面前说得上话吗?王夫人能听宝玉的吗?假如宝玉求情事情难道不是更坏吗?
肯定又有人会反驳我:父母不听是另外一回事,但宝玉没有力争。我说:你不理解中国的“父母文化”对孩子的戕害之深啊。正统儒家对“父母文化”定义的前提是:父母一定是慈爱美好的、一定是伟大光荣正确的,纵使方式不对但其出发点也一定是好的;所以,孝道就成了中国人的第一守则。但中国从来就没有具体的对于保护儿童的依据与措施。中国人从来就没有接受过怎样面对父母错误言行的教育,所以一旦宝玉面对父母的暴怒,在心理上必是束手无策、一筹莫展、委曲求全。而德国法律人员在孩子上幼儿园时就教育他们一旦父母打骂如何打电话报警。
王夫人的个人素质很不错,比呆霸王薛蟠打死了冯渊之后扬长而去强多了,比打死人说打错的城管们好多了,比今天的某些官员强多了,最后,连死者的家属都表示满意:
却说王夫人唤他母亲上来,拿几件簪环当面赏与,
又吩咐请几众僧人念经超度。他母亲磕头谢了出去。(第三十三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