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听听那冷雨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赏析翻译

(2009-10-21 08:21:06)
标签:

听听那冷雨

李商隐

赏析

翻译

文化

分类: 白坤峰身心品唐诗

总标题:也许有一天,你也会遇上这首唐诗(88)

             听听李商隐的那冷雨

                   ——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赏析

                             作者  白坤峰

  红楼梦》第四十回

    迎春姊妹等并宝玉上了那只船,随后跟来。其余老嬷嬷(最好读mǎ而不读muó)、众丫鬟俱沿河随行。宝玉道:“这些破荷叶可恨,怎么还不叫人来拔去。”宝钗笑道:“今年这几日,何曾饶了这园子闲了,天天逛,那里还有叫人来收拾的工夫。”林黛玉道:“我最不喜欢李义山(李商隐)的诗,只喜他这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偏你们又不留着残荷了。”宝玉道:“果然好句,以后咱们就别叫人拔去了。”说着已到了花溆的萝港之下,觉得阴森透骨,两滩上衰草残菱,更助秋情。

 

  我对“留得残荷听雨声”的真正理解就是从林黛玉开始的。这个不合时宜的姑娘又偏偏身患肺结核天不假寿,又偏偏父母双亡无兄无妹,而爱情不能解决一切,世界上有比爱情更强大更现实的东西。

  她的环境其实很险恶,她的心灵也因此被扭曲说话也因而刻薄。不要摇头傻笑,换成你我也是这样。

  你没有被逼到那种绝望,所以你不理解林黛玉。

  但林黛玉理解李商隐的绝望——“留得残荷听雨声”。

    处境相同,心灵才更可能相同。同样的道理,过于幸福的人无论如何也不懂西方名剧《等待戈多》所表现出的穷人走投无路的绝望。

  中国文人对于“雨”是敏感的。(中国农民对“雨”也一样敏感)下雨便不能出门,深夜听雨更是寂静寂寞,思维因此更加活跃,淡忘的往事又忽远忽近地涌过来。

  “此夜芭蕉雨,何人枕上闻。”这是北宋林逋(bū)的轻愁;“伤心枕上三更雨……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这是北宋南迁时李清照的身世国事之苦愁;“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这是南宋之后蒋捷的亡家亡国亡天下之绝愁。

  我以前一直不太喜欢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其中的景物、意象太多太多,(林黛玉说不喜欢李商隐的诗也许因为李诗中典故太多)但是,当我一个人从鲁西南故乡来到江南时,我一下子理解了余光中,我在宿舍一遍又一遍诵读《听听那冷雨》,从山东想到江南,从异乡想到故乡,从中年想到少年,从前生想到后代……

  “日思夜梦的那片土地,究竟在哪里呢?……春雨绵绵听到秋雨潇潇,从少年听到中年,听听那冷雨。……雨是一种回忆的音乐,听听那冷雨,回忆江南的雨下得满地是江湖下在桥上和船上,也下在四川在秧田和蛙塘,下肥了嘉陵江下湿布谷咕咕的啼声,雨是潮潮润润的音乐下在渴望的唇上,舔舔那冷雨。……前尘隔海。古屋不再。听听那冷雨。”(余光中《听听那冷雨》)

  “留得残荷听雨声”,李商隐是听生命在流逝,听绝望在往复。不是听闲情逸致。

   

     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骆氏亭:骆家的亭园。怀:思念。

       崔雍yōng、崔衮gǔn:诗人的重表叔兼知遇者崔戎的儿子)

                     唐朝 李商隐 

竹坞无尘水槛清,(竹坞wù:竹林环抱的小高房。水槛jiàn:傍水有栏的亭轩)

相思迢递隔重城。(迢tiáo递:遥远。重chóng城:许多的城)

秋阴不散霜飞晚,(秋阴:秋天的阴云。霜飞晚:晚飞霜)

留得残荷听雨声。(残荷:也作“枯荷”,愚以为“残荷”更好)

 

           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雍yōng:表从容。衮gǔn:本意是官服,表当官)

                       本朝  白坤峰 

        竹林环抱的小房,不染纤(xiān)尘,

      傍水有栏的亭轩,幽幽又清清,

           在这寂寂的园中——

           我想念远方的你们,路也遥遥隔山隔水隔着城,

           秋云阴浓久不散,深夜飞霜寒冷了心情,

           是谁?留下一园残荷,让我品味单调的雨声。

           (新荷清丽,早已是梦,

           我那如荷的年华,只剩下一把苍冷)

 

    《唐诗鉴赏辞典》中刘学锴的赏析,我坚信他可能理解错了

    他认为,“这首很有情韵的小诗。亭轩格外清幽雅洁。“无尘”和“清”,颇有远离尘嚣之感。……这萧瑟的秋雨敲打残荷的声韵,竟别具一种美的情趣。“残荷”本无“留”的价值;却因聆听枯荷秋雨的清韵而略慰相思。“留”、“听”二字,写情入微,其中就蕴含有这种不期而遇的意外喜悦。”

     刘学锴先生远不如林姑娘理解得深!(其实是曹雪芹)

     本朝博主白坤峰认为:前二句的风格确实是清新自然,但清新自然不是李商隐的生命主格调。况且,看一首绝句重点是看后二句。“秋阴不散”、“霜飞晚”已经衬托了心情的寒冷了,最后一句中的那“残荷”恰恰是诗人的化身,那“雨声”正是生命的逝声——人生禁得起多少风雨!“留”不是喜悦,而是代表更大的绝望——反正是绝望了,那就留着“残荷”让它更增绝望更助绝望吧。仔细读后二句,只有伤感悲凉,而没有喜悦。

    我承认有人能听出雨中的诗意,但李商隐不是,李清照(后期)不是,余光中不是,林黛玉不是,文革中的沈从文梁思成路翎胡风不是……

    千年的雨声依旧,千年的聆听却不同。

    你有过怎样的聆听?

    我希望你能听出清新、诗意、幽思、闲愁或幸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