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底气的傲岸——郑谷《菊》赏析翻译
(2009-10-03 11:43:08)
标签:
诗郑谷赏析翻译杂谈 |
分类: 白坤峰身心品唐诗 |
总标题:也许有一天,你也会遇上这首唐诗(85)
依本朝博主白坤峰看来,齐己的“数枝”确实也能表现梅花之“早”,但郑谷的“一枝”则更“早”,更契合题目“早梅”。“一字师”货真价实,绝非假冒伪劣商品。
第二件事,他写过一首《鹧鸪》的诗,流传甚广,其中“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相呼相唤湘江阔,苦竹丛深春日西。”情景交融地写尽了鹧鸪悲声感人的景象。从此,人送外号“郑鹧鸪”。
今天江西宜春市区“东风大街”南段,民国时期曾名“鹧鸪路”,以纪念郑谷而名。本朝博主白坤峰认为:从诗意古意的“鹧鸪路”到文革味十足的“东风大街”命名转变,足可以想见文化的退化。
郑谷从小聪明,唐僖宗光启三年(公元887年)又顺利地考中进士,以后基本上是官路顺达。所以,他的《菊》估计有些自许的意味但没有穷酸之气,让我们十分喜欢。
唐朝
王孙莫把比蓬蒿,(王孙:公子哥。比:看作。蓬蒿:野生草)
九日枝枝近鬓毛。(九日:重阳节。)
露湿秋香满池岸,(秋香:菊花)
由来不羡瓦松高。(由来:因此从来。瓦松:寄生在瓦檐处)
公子贵族莫把菊苗看成普通野生草,
重阳佳节,插菊在鬓发,朵朵争俏。
(呵呵,没有人乱插草)
露水阳光让菊花更丰润,香满池岸绿满池岸,
因此它从来不用羡慕寄生的瓦松是不是很高。
“王孙莫把比蓬蒿”,蓬蒿是一种野生草,个头较高,从外形看,与菊苗太大的差别,养尊处优的公子王孙们,是很容易把菊苗当作蓬蒿的。作者直抒胸臆,直截了当地训斥王孙公子“菊草不分”。其实这是鄙视他们不识人才。下一句就更能看出作者的用意了。
“九日枝枝近鬓毛”,每年阴历九月九日,是中国古代重要的重阳节,这一天,我们的先人登高、赏菊、饮酒,佩茱萸囊,把菊花插戴于鬓上。这第二句是说,菊苗到了重阳节,就会开出美丽的花朵,这与蓬蒿有了本质的区别。你看,一枝又一枝的菊花插在大家的鬓发间。请问:有乱插蓬蒿的吗?哈哈没有。这第二句,作者作为菊花是多么自豪啊,人们终于认识到它的价值。
作为绝句,三、四两句自是全诗的着重处,有名家这样分析第三句:
“露湿秋香满池岸”写出了菊花的美丽高洁,(其实是写自己的多才与高洁)“太阳初升,丛丛秀菊,饱含露水,湿润晶莹,明艳可爱;缕缕幽香,飘满池岸,令人心旷神怡。“湿”字很有讲究,让人想见那片片花瓣缀满露珠,分外滋润,分外明丽。“满”字形象贴切,表现出那清香是如何沁人心脾。我们不仅看到了菊花特有的形象,也感受到了菊花和那特定环境、特定氛围交织融合所产生的魅力。”(引自名家赏析)
第四句进一步升华,“由来不羡瓦松高。”瓦松是一种寄生在瓦檐处的植物,老房子上都有。“其形似松,生必依瓦,故曰瓦松。”“高不及尺”,基本没有什么用处。作者以野外岸边的菊花与高屋上的瓦松作对比,意在说明菊花虽生长在低洼之地,却高洁美丽人见人爱;而瓦松只是踞于高位,实际上一无所用。我们可以明白了,作者是说自己有才干有品德所以不羡慕那些只是身处高位但没有专长的庸才。
菊,就是诗人的自画像。
你也能如此画自己吗?
我还想说的是,自傲一定有有条件。
你可以“不羡瓦松高”,但是瓦松一定就羡慕你低吗?
你可以不羡慕开宝马的,但是开宝马的一定就羡慕你骑自行车的吗?
你确实是“秋香满池岸”,但是你不能否认瓦松就是比你地位高。
你可以看不起某些高官大款的德性,但是他们也可能看不起你的地位低下金钱缺少,虽然明明知道你品格高。
诗中的人们还能在九月九重阳节把菊花插在发间欢笑,但今天的人们却有可能把“瓦松”插在头上招摇。不有女孩子说吗,“宁可在宝马车里哭泣,也不在自行车上欢笑。”
郑谷当过大官,人家能大胆地说“不羡瓦松高”。而我们,必须好好地发展自己,你最好做一棵玉兰树,高过瓦松,香过瓦松,让瓦松仰望你。
你也可以做一株菊花,虽然低矮但自香自芳,清气馥郁引众多欣赏者,让瓦松无法企及又有所顾忌。
甚至,你也可以做一株野草(蓬蒿),万物平等,自青自绿。只是,一旦你偶然成了瓦松,不要自高自大起来,更不要为了证明自己高大而去打击压制大树与菊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