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你不知道我多惭愧——骆宾王《于易水送人一绝》赏析

(2009-08-25 08:58:34)
标签:

唐诗骆宾王荆轲

分类: 白坤峰身心品唐诗

总标题:也许有一天,你也会遇上这首唐诗(75)

 

             你不知道我多惭愧

                     ——骆宾王《于易水送人一绝》赏析

                               作者  白坤峰

  我敬重骆宾王,他用生命实践了自己的诗:

 

             于易水送人一绝(易水:河,在河北。绝:绝句)

                   唐朝  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此地:易水。当年荆轲刺在此诀别燕太子丹行刺秦王)

      壮士发冲冠。(荆轲怒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昔时:以前的。人:荆轲。没:死去)

      今日水犹寒。(水:易水。犹:依然。寒:水寒心热)

 

      于易水送人一绝

          本朝  白坤峰 

    忘不了,此地——易水河边,

    当年的志士荆轲在此悲壮诀别太子丹。

    除暴秦,怒发上冲冠,

    何惧一去不复返。

    早年的壮士早已从容死,

    今天的易水依然刺骨寒,

    腹中滚烫是肝胆!

 

    诗的前二句“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所描写的那段历史我们都很熟悉:荆轲出发行刺秦王,主持这次行动的燕国太子丹率人送行,皆着白衣冠(孝服)来到寒冷的易水河边上,壮士荆轲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好友高渐离击筑伴奏,歌声悲壮激越,“羽声慷慨,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羽声:最高音)他绝决上车而去,头也不回地踏上了死亡与正义。

    司马迁与骆宾王都用“壮士发冲冠”这个细节来概括悲壮的送别场面、人物激昂慷慨的心情,表达了对荆轲的深深崇敬。

    另一段历史我们也很熟悉,俄罗斯的伟大诗人普希金死于决斗。史料证明,他的妻子美丽而忠诚,一位法国流氓对其求婚,让普希金怒不可遏,于是决斗,在双方证人的监督下,按抽签的结果是对方先开枪,普希金腹部中弹倒在雪中。他艰难地支起身子开了枪,对方受了轻伤。普希金医治无效而死。这是个人的事情,与沙皇没有任何关系。

    按中国人的思维,我们会异口同声地责备普希金“你怎么不忍?”“你要忍!”“你的生命不只是属于你自己!”“你比那个流氓重要!”“忍,忍!”

然而,俄罗斯人没这么说。

    从“小不妨则乱大谋”到韩信受“胯下之辱”到苏东坡的《留侯论》,中国人一直是歌颂“忍”。

    而唐朝的李白,对于秦末的张良(字子房,后被刘邦封为“留侯”)在博浪沙找杀手用大铁椎(椎同锤)行刺秦始皇的行为则是大力肯定,完全不同于苏轼的《留侯论》中的“忍”。 请看诗仙豪情:“子房未虎啸,破产不为家。沧海得壮士,椎秦博浪沙。报韩虽不成,天地皆振动。潜匿游下邳,岂曰非智勇。我来圯桥上,怀古钦英风。”

    我明白我的懦弱。生平足有两三次了,面对耻辱与饭碗权衡,我最后还是“为五斗米而折腰”。虽然我事后选择的是“永远的非暴力不合作”,但我人生最大的耻辱仍是少了某次拍案而起、拂袖而去的行动。

    所以,我深深敬重普希金、荆轲、高渐离、骆宾王、我认识的个别朋友

    赵其钧先生这样解释后二句,如下: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这两句用对仗的句式,寓情于景,景中带比,不仅意味着荆轲不畏强暴的高风亮节千载犹存;而且还隐含了诗人欲反抗世界的深切感受。“已”、“犹”两个虚词,既使句子变得自然流利,也使音节变得纡徐舒缓,给人一种回肠荡气之感,更有力地抒发了抑郁难申的悲痛。

    这首诗题为“送人”,但它并没有叙述一点的别离情景,也没有告诉我们送的是何许人。然而,人们却完全可以想象出“慷慨倚长剑,高歌一送君”的激昂壮别的场景,也可以想见那所送之人,定是肝胆相照的至友。因为只有这样,诗人才愿意、才能够在分别之时不可抑制地一吐心中的块垒,而略去一切送别的常言套语。(赵其钧)

 

    骆宾王“少年落魄,薄宦沉沦;始以贡疏被愆,继因草檄亡命”(《骆临海集笺注》)。这四句话大致概括了骆宾王悲剧的一生。

    骆宾王对武则天武曌zhào,这个字是李治主席的亲密战友武则天同志自己发明的)的统治深为不满,他一心要为匡复唐王朝出一份力。(武则天把国号改为“周”)他积极主动地参加了徐敬业的反政府的革命军队,这可不是闹着玩的,这真是把头别在裤腰带上。不仅如此,他还写下千古奇文、悲壮慷慨的《为徐敬业讨武曌檄》,这就等于把自己全部暴露出来。他没想过一定会活着。武则天同志看到这篇壮丽的檄文之后,倒是很大度地说:“这样的人才,宰相没有发现是其失职啊。”

    后来,骆宾王死于军中。(后人说他当了和尚完全是一相情愿)能实践自己诺言的人都是好汉,况且,他是个文士。

    一首劲诗,一篇雄文,骆宾王不朽。

    否则,中国只是多了一个才子,不会多了这条筋骨。

    也许,有的中国人会说他傻瓜,他把命搭上了,他没赚他赔了。

    有时,我会悄悄地认真地想想这首诗,满心的惭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