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假如我主管中国语文高考

(2009-04-04 20:27:24)
标签:

教育

分类: 教育教学之思

              假如我主管中国语文高考

                           作者:白坤峰

     大家老是惊呼:中国学生不读书,中国学生文化素养下降。原因何在?笔者看来,考试制度是决定性的因素!

  一些名作家做高考语文试题,竟然得分很低甚至不及格。某些出题人便说话了:试题与写作不是一个套路,作家不及格很正常。

  我想反驳几句:为什么不能是一个套路?为什么不能让作家及格?语文学习的原则是不是为了应用?按照某些出题人的说法推论开去,那么——苏步青、华罗庚、陈省身做高考数学卷不及格是正常的,李政道、杨振宁做高考物理卷不及格是正常的……

  语文高考命题形式从某意义上讲,确实有打击读书的嫌疑。也许此语过重,我也明白出一套优质的、令大家都满意的语文高考试卷真的是太难了。但是,如果我们换一种思维出题,是不是能走出语文教学功利化、繁琐化、程式化、随意性的泥潭呢

  所谓功利化,是指语文学习的主要目标是为了应试,教师学生眼里只有试卷与分数而没有语文素养,我们只是要求学生即学即用,严重违背了语文潜移默化、积累滋养的特点。

    所谓繁琐化,就是目前的语文教学与考试将一切都割裂肢解,分成一个个的得分小点:字音、字形、修辞、句式变换、文言一词多意、现代文与诗歌的多种表达方式。反复操练,使语文失去了整体性、趣味性、实用性。

  所谓程式化,一是指语文命题形式超级稳定,学生从高一就知道了试卷的排列顺序,就知道现代文阅读一定要考“此段用了什么表达方式”、“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含义”,诗歌赏析题一定考“本诗是如何表现作者的情感的”。二是指学生答题也有公式可循,如做现代文阅读题必须写上“用了什么手法、说明了什么事实、表达了什么情感”,诗歌赏析题必定写上“情景交融、动静结合、由远及近”等,南宋诗歌则写上“报国无门收复失地”,贬官之作则写上“闲适中有悲凉”。这样一来,答题成了套用公式。

  所谓随意性,就是说目前语文试题的答案,尤其是现代文阅读题、诗歌赏析题的答案很多是“出题人”的答案而不是“我们”的答案。我们时常耳闻:某作者做不好用自己文章命题的现代文阅读;某些学生能熟背甚至能仿写某首诗词,可就是找不全该赏析题的得分点。目前的语文试题没有真正实现“高能者得高分”初衷——爱语文的未必得高分,恨语文的也未必得低分。许多选择题,与读书写作几乎没有任何关系,与学生的真实水平也没有必然联系;科技文阅读选择题,明明一万个明白了原文,可就是一念之差或一字之差选不对,让人头痛;有的现代文阅读文章本身十分浅显,完全没有必要让学生再用另一种死板、程式的方式重新表达。

  有人说“西方学生是学什么考什么,中国学生是考什么学什么”。我们的学生一天到晚除了做题还是做题,我们的学生高中三年除了学了几本课本做了上百套试卷之外,几乎没有真正的收获。当语文试题都固定在琐碎的字、音、成语、病句、文言挑错、现代文肢解分条笔答时,学生哪有心情哪有时间哪有必要读书?

  有兴趣的同行们可以上网搜一下“民国高考题”,当时出题量之少、备考之简让人咋舌,但是它做到了真正考语文素质。

  如果我主持中国语文高考,200分这样分配,对学生的要求如下:

  高中三年读一百本中外名著,如《巴黎圣母院》、《海上劳工》、《高老头》、《大卫·科坡菲尔》、《马丁·伊登》、《老人与海》、《简爱》、《罪与罚》、《初恋·阿霞》、《罗亭·贵族之家》、《汤姆大伯的小屋》、《边城》、《呐喊》、《雷雨·日出》、《骆驼祥子》、《家》、《黑骏马·北方的河》、《人生·平凡的世界》、《神鞭》、《大国之魂》、《中国朦胧诗选》、《三国演义》、《红楼梦》等一百本。考试时,从书中抽取其中的几行,让考生直接写出书名(篇名)与作者,一书只出一题,每题一分,共四十分。

  笔答题可以立足于名著与现实的联系,如“请你通过张飞之死分析作为管理层注意的问题”,如“曹操割发代首是否违背法制”,如“你如何看待老人对自己的对手——那条大鱼——的敬意”。可以出四个题,每题十分,共四十分。

  这全靠课下积累,没有公式可循。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读、写、思”三结合的习惯。

  三年背诵二百首唐诗、一百首宋词、五十首元曲,另加其他朝代诗歌(包括先秦诗歌、明清民国诗歌)一百首。考试时只考对上下句,一句一分,共三十分。

  三年熟读古文八十或一百篇,只考句子的翻译,以“信达雅”为得分标准,共二十分。

  作文六十分,尽量不考清谈,考社会实际。

  另有十分留给出题人更自由地掌握:可以考对联,可以考书信,可以考广告词,可以考写诗,也可以考选择题。

  (选择题最好能像台湾的一些试题一样,把知识广度与趣味结合起来,请看笔者出的一个题目:下面各选项中“泉水与人物”没有对应关系的一项是A贪泉与吴隐之。B盗泉与孔子。C黄山泉与华彥钧。D趵突泉与刘鹗。答案为C,因为瞎子阿炳是与无锡惠山泉有关系)

  如果这样考的话,大家说中国学生的语文水平能不能提高?读书、写作与考试是不是能够“三合一”?字、词、句、诗歌、现代文、文言文、应用文是不是能够结合在了一起?

  也许有人会反驳我:你的方法加重了学生负担吗?我说不会,请你对比一下吧,我们现在让学生反反复复训练选择题、笔答题,你知道三年下来他们的讲义有多少斤重?你知道我们把语文分割成一个又一个块块进行技术性、重复性的演练,做了多少无用功吗?

  我的想法肯定有许多的不足,恳请行家里手、大方之家指正。

  不管怎样,学生的付出应该有素质的收获,语文学习应该进入更美好的春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