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标题:也许有一天,你也会遇上这首唐诗(51)
这才叫知识分子
——杜甫《又呈吴郎》赏析
作者:白坤峰
2005年时,北京一群教授侃侃而谈:怎样怎样通过经济手段——如提高日用品的价格,来赶走外地人,以减少北京的各种压力。
此言论遭到网友们的抨击:只有分散北京的权力资源,才可以让外地人不那么向往北京。
我们不明白这群“高等华人”(鲁迅语)、高等知识分子为什么厌弃底层的百姓们!而一千多年前,一个名叫杜甫的底层诗人,却向比他更贫穷的邻居送上无尽的关切。
又呈吴郎(呈:送给,表极尊重)
唐朝 杜甫 作
堂前扑枣任西邻,(堂:草堂。扑:打)
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为:因为。宁:难道)
只缘恐惧转须亲。(只因为她害怕你,你要转而对她亲近)
即防远客虽多事,(防:担心,主语是妇人。远客:吴郎。多事:多心)
便插疏篱却甚真。(插疏篱:主语是吴郎。甚真:太认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征求:收税。)
正思戎马泪盈巾。(戎马:指安史之乱。)
又呈吴郎
本朝 白坤峰 译
堂前的枣子,请你不要管任她打吧,那可怜的西邻,
你可能不知道啊,那是个无儿无女无粮的老妇人。
不是因为贫困潦倒,难道她肯这样做吗?
只因为她害怕陌生的你,你反而应该对她平易亲近。
她担心你这位远客不让打枣,这不怪你,是她太多心,
可你插上几枝疏篱笆,却是有些过于认真。
她说过因为征税早已经穷到了骨头了,
我一想到她,一想到兵荒马乱中人们,不觉泪水满巾。
杜甫漂泊到四川夔府,草堂前有几棵枣树,西邻的一个寡妇常来打枣,杜甫从不干涉。后来,杜甫把草堂让给一位姓吴的亲戚(即诗中的吴郎)居住,自己搬到离草堂十几里路远的别处去。但吴郎一来就在草堂插上篱笆,禁止老妇人打枣。寡妇向杜甫诉苦,杜甫便写了诗去劝告吴郎。
单从诗本身来看,这并不是一首出色的诗——没有精雕细刻的用词,没有耐人寻味的意境,没有工巧整齐的对仗。但它却感动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让人心潮起伏泪水盈目。
这是从内心流出来的“大爱”、“大德”。它超越了诗本身。
为了让吴郎心悦诚服地听从自己的劝告,为了让吴郎不再阻止老妇人打自家的枣,杜甫可谓用心良苦,字字含情,句句真诚。
请看题目,《又呈吴郎》,一个“又”字,表明杜甫至少是第二次给吴郎写信了,中国人常常“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或“利益交换”,而杜甫却对一个无依无靠的老妇人如此关切,其人格之高可以想见。还有一个“呈”字,“呈”一般是下级晚辈少者对上级长辈长者才用,而对方既然是“吴郎”,可知比较年青,但杜甫仍用“呈”这个敬词,极度尊重中含有代老妇人请求之意,不读原诗就让人动容了。
“堂前扑枣任西邻”——请你不要干涉她打枣,只因为,那是“无食无儿一妇人”。她太苦了太难了太可怜了。你说她应该怎么办?你就看她饿肚子吗?
接着杜甫又从老妇人的角度入情入理地分析,“不为困穷宁有此?”——如果不是过于贫困如果不是确实没有办法,人家怎么可能厚着脸皮到你那里打枣呢?换了你我也是那样吧?她不了解你,她害怕你,所以,你应该主动地友好地对待她啊——“只缘恐惧转须亲。”
杜甫生怕这种训导式的语言伤害了吴郎,(杜甫懂心理学,明白怎样做思想工作),明明是吴郎已经不让人家打枣,但杜甫却故意地稍稍责备老妇人——她疑心你担心你不让她打枣,这不怪你,只怪她太多事太多心。这提前给吴郎一个台阶会让吴郎心里舒坦一些。接着,杜甫笔一转,又轻轻地责备吴郎,“便插疏篱却甚真”——可是你插了篱笆却是过于认真了。
我仔细地看“疏”字,真为杜甫而感动,我们不知道吴郎插的那篱笆是密还是疏,我估计是密,但杜甫用了一个“疏”字,尽量地给吴郎最大的面子,生怕吴郎尴尬。
最后两句“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是全诗的情感顶点,意义由此扩大了。安史之乱以来持续了十多年的战乱(“戎马”),让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苦难的人太多太多,会有多少个西邻寡妇一类的穷人在死亡线上挣扎。
杜甫的哭,是为天下哭,也是为自己为吴郎哭——我们都是漂泊的苦命人,所以,让她打枣吧,她比我们更艰难。
情感高于诗。真的。
一个知识分子,不能总是风花雪月,更不能得意忘形,最不能良心被狗吃。
2006年10月13日,诺贝尔奖委员会在挪威首都奥斯陆宣:2006年度诺贝尔和平奖授予孟加拉国经济学家穆罕默德·尤努斯及其创立的农村银行。
这是一家专门为穷人服务的银行。当前的中国,怎么少了这样的人物?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