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标题:也许有一天,你也会遇上这首唐诗(30)
因相似而神伤
——戴叔伦《题稚川山水》赏析
作者
白坤峰
这首思乡诗(或风景诗)很能打动异乡人,尤其最后一句“隔水青山似故乡”。作者戴叔伦(江苏金坛人)为什么突然惆怅,因为眼前的青山与家乡的那座一样。这一瞬间,激活了作者的回忆与神伤——那与家乡相关的一切一切。
题稚川山水(此诗当作于宦游途中)
唐朝 戴叔伦
作
松下茅亭五月凉,(五月:夏天六月)
汀沙云树晚苍苍。(汀沙;水岸。云树:与云相接的树。)
行人无限秋风思,(行人:自己。无限:极多。秋风思:思乡)
隔水青山似故乡。
(特别注释:“秋风思”用晋人张翰的典故。张翰在洛阳做官,因秋风起而思吴中(苏州)家乡菰菜、鲈鱼,遂辞官而归。从此,“秋风思”、“菰菜鲈鱼”均代指思乡。)
几百年后,宋代大诗人王禹偁(山东巨野人)在陕西做官,他在一首七律的最后二句写道:“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这就更加直接了,王禹偁在高兴地赏景吟咏之时,为什么忽然惆怅——陕西的村桥、原树怎么与山东故乡的一样啊。(王禹偁是受了戴叔伦《题稚川山水》的影响)
前些日的下午,与同事去长江边看秋风芦苇,经过了一条窄窄小路,路边是两排萧萧杨树,这是北方常见而南方较少见到的景色,这让我一下子想起了久违的故乡、渐行渐远的一切,此时,我彻底明白了“隔水青山似故乡”“何事吟余忽惆怅”的情感触发点,因为,“路旁杨树似故乡”。唐朝戴叔伦的思念与神伤,千载之后,在一个江南秋天的下午,突然击中我的心灵。
题稚川山水
本朝 白坤峰 译
六月如火,此时,松下茅亭荫荫生凉,
傍晚云起,远望,水岸树林青青苍苍。
我,为什么一下子涌起思念,
只因为,隔着水的那座青山,
那座青山,与故乡的多相像!
遥远的故乡,逝去的一切,
突然不再渺茫。
青山相似,我心归去,又是神伤。
很多时候,我们对往昔是念念不忘的,只是平时压抑得很深。你经历过的、熟悉的一切都远在千里之外或千月之外,因为相似,所以,一经触发,心潮便涌动不已。但它毕竟不是,它只是依稀的影子。
前年春天,与同事们一起去张爱港生态园看梅花,关系极好的一位青年朋友对我说:“这里梅树太少,也不好看,南京梅花山那才漂亮呢,我和女朋友一起去过。”其实由于双方父母的反对,他与女朋友早忍痛分手两年了,可是眼前的梅花,又使人神驰南京,不能忘怀。“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正是这种逻辑性——眼前的绿草与远方姑娘的绿裙联系在一起,只因为绿相似。
我的另一个同事袁爱群说:“如果哪个卖菜老人像我的妈,我一定要买她的菜,哪怕今天不需要。”是啊,“思母太远意难及,怜取眼前相似人。”
时过多年事过多年,如果你因为一支歌、一棵树、一座山、一种花、一本书、一双手、一个笑意、一个身影、一句叹息、一条围巾、一种食品、一件玩具、一座房子、一阵风雨……而想起了远方或远景,我说:“你的灵魂一直鲜活。”
2008年10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