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文化杂论 |
一个底层的普通百姓,无势无权无钱无靠山无头脑无才干,那么,他又能靠什么去获取较好的未来呢?他又心存怎样的幻想呢?我想:他唯一可以依据的可能只有一种,那就是所谓的高尚品质。中国的古典文学塑造了一批最无用、仅仅因为具备良好的品质就得高官发大财娶美妻的穷苦之士,这给最无前途最无实力的底层百姓提供了遥远的安慰与切实的精神麻醉。
干宝《搜神记》中的《董永妻》一文,是黄梅戏《天仙配》的原型,原型是最具有解剖价值的。董永何许人也,一个最最贫苦的人,从小母死,与父亲一起生活,对父至孝,父死无钱安葬,自卖身为奴。读到此处,我们也为之感动,同主人一样。主人给了他安葬费并免其义务,但董永品质是高尚的,“三年丧毕,欲还主人,供其奴职。”读到此处,我心头涌起一丝不快,董永就这样用借来的钱守了三年的父丧?就这样再回主人家中贫困一生?他就没有别的生存方式吗?中国的传统孝道是折磨人的东西,董永就这样老老实实无所事事地守了三年孝?而且是在极度贫困中?他就没想过别的出路吗?穷到这个份上,只知道尽礼节而不知道做别的,是不是也有无能之嫌?对于封建专制国家,这样的人民是最让人放心的,难怪董永成了历代传颂的劳动模范!
细品该女子的生硬语气,好象并不爱董永,她只是奉命完成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又有谁会爱上一个只有高尚品格而没有任何才能与理想的人呢。她主动离婚了,一去不回。这个结尾是现实主义的。
中国是一个喜欢大团圆的国度,后来的好事者自然把它改得面目全非,在《天仙配》中,仙女坚决不走,终成夫妻,幸福美满。
稍有常识的人都明白,董永这样的人是很难过上好日子的,包括在今天。他最多成为一个只知埋头种地的农民、只知按时上班的小职工、最让领导放心的小顺民。这样的人对于民族的发展又有多少价值呢,虽然他一点缺点都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