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泰坦尼克号好莱坞 |
分类: 美术歌曲电影评论 |
《泰坦尼克号》沉下去了,如同八十几年前的那艘豪华客轮。艺术应该拒绝轰动,尤其在商业时代,可是我当时没能抗拒住铺天盖地的宣传,也去看了一回,不禁莞尔。
这是一个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虚构的爱情故事,好莱坞把它嫁接到金钱与电脑特技上,于是造就了这么一个庞然大物。且不说故事本身是否值得推敲,单说假如船未沉,贵族女罗丝跟着“艺术家”杰克喝着西北风浪迹天涯会有什么好结果?鲁迅说:娜拉出走之后不是堕落就是回来。那么顶礼膜拜这种假浪漫爱情的人们是否该好好读读鲁迅的《伤逝》呢?看看没有物质基础的爱情能不能长久。
至于说什么这部电影是表达了对金钱的否定,更是胡扯,难道耗资几亿美元又赚回了十几亿美元的《泰坦尼克号》竟是为了表现对金钱的蔑视?罗丝那矫揉造作的“厌贵病”,说白了是富人们吃腻了肉想来点青菜,而我们一些连肥肉也难得吃上几回的穷人也跟着大叫“肉不好吃”,岂不可笑?!
还有什么“理性主义”、“生死教育”云云,我是没看出来,面对危难,有人高贵赴死,有人卑劣逃生,许多优秀作品早已经展示过了,怎么就没见有人说“理性”。史实:埃文斯小姐把生的机会让给一位母亲。这样的感人事实编导们都弃而不用,却凭空造出个假罗丝假杰克,其实业目的昭然若揭,何谈“理性”?!谈何“教育”?!
其实,面对嗡嗡营营的赞美之词,我们也不必莫名惊诧,在一片《玉树后庭花》的泛滥中,此举当属正常。我们应该感谢《泰坦尼克号》,它给后人留下一部集大成式的商业大片:成吨的金钱、高科技电脑特技、除了没钱什么都有的奶油小生、拥有一切美德的美女、一见钟情——接吻——裸体——性爱、似深沉实浅薄的对白、假有趣真肉麻的逗乐……共同合成这光怪陆离的商业大片。
对于那些赞美,我不想引用赫尔岑的“流行音乐与流行感冒”的幽默来批驳,我只想谈谈这背后的东西。好莱坞是个精明的商家:
它用古老沉船为背景迎合文化人,
它用成吨金钱打动富人或渴望成为富人的穷人,
它用天下掉美女哄骗无钱的男人,
它用浪漫情调吸引向往纯情的女人,
它用快节奏的爱情加性爱迎合小市民,
它用所谓的艺术家、朦胧裸体、确实感人的细节(乐队一直在演奏、无望的母亲安抚孩子入睡等)来煸情并平息指责,
再加上各商家为了自身利益推波助澜,于是全国上下乃至全世界便一起膜拜这条沉船了,《泰坦尼克号》也俨然成了艺术经典。
草成两句打油诗作为结束吧:世人同声颂虚假,艺术怎能不凋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