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酷中的人性美
——重观电影《营救大兵瑞恩》
作者
白坤峰
不明白中国的战争文学为什么总是浪漫:唱歌,行军,开炮,冲啊,杀啊,敌人逃了,我们胜了。雷马克的《西线无战事》却让人明白战争就是绞肉机。
《营救大兵瑞恩》不是战争浪漫曲,它是以二战的诺曼底登陆为背景描写了战争的残酷。登陆前的极度紧张,无序而杂乱的进攻,断腿的战士,伤心的惨叫,横飞的血肉,疯狂的咒骂,攻与不攻的犹豫,一闪而过的投降念头,抢滩的失利,被压缩在防波堤下的惊恐,着火的敌我士兵,血色的海水,满滩的尸体,杀俘的不同态度……
二等兵瑞恩的三个兄弟全部战死,母亲给总参谋部写了信想找回她唯一的儿子,于是,“八个救一个”的故事开始了。
八条命换一条命,值得吗?这群朴实的美国士兵也很迷惑,“我也有妈妈。”“上尉也有妈妈。”但他们还是精神饱满地出发了,米勒上尉沉毅的脸庞与暮色苍茫的背景留给了我难忘的印象。
大海捞针,他们从一个地方赶往一个地方,只为了找到瑞恩,那位牺牲的战友临死前一直在叫“妈妈”,迷茫与愤怒笼罩了小分队,“我们就该去死吗?”“瑞恩的命就比我们值钱吗?”但他们还是忠实地执行了命令,只是为了瑞恩的妈妈,人性一次又一次地升华。他们冒死救出一个小女孩,“她像我的侄女。”他们攻击了一个雷达战,这本不是他们的任务,但“一切为了胜利”,他们流了血。米勒上尉刚勇沉毅的面容是人性的象征。
值得吗?值得吗?他们在问,我们也在问。编导们提出了如此大的命题,让人无法回答。同样优秀的战士,同样殷红的鲜血,同样盼望儿子的母亲,谁该去死?8个为1个去死吗?
作家梁晓声说的对:这是一个不能讨论的命题,讨论本身往往就是可耻的。
8个救1个,这是对生命的真正尊重,这是对良知的深切体验。
别忘了营救自己的灵魂。许多时候,我们是可以营救别人的;许多时候,我们的营救不需要流血出力吃苦,你只需写封匿名信,只需打个公用电话。
瑞恩被营救了,他在战友的墓前不能自已:“我要好好地活着,对得起你们的营救。”我们呢,我们有营救自己的能力吗?
2003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