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有感于紫云医护人员逆行上海-----宅在家里的故事

(2022-04-27 21:12:01)
标签:

紫云自治县

逆行

点赞

第二故乡

改天换地

分类: 贵州,我的第二故乡

有感于紫云医护人员逆行上海

-----宅在家里的故事

 

因新冠奥密克戎变异病毒横行上海并在社会蔓延,小区由此封控,从措手不及,到逐渐适应,宅在家里已逾一月,回看来路,十分的感慨。从53年前的3月底离开上海到贵州省紫云插队落户开始,人生这部机器好像始终没有慢档次。尽管已经退休,但工作量仍然充实、仍然很忙。因为疫情,现在终于停滞下来。本来以为宅在家里,那些没有时间做的事情,现在可以一一拾起来。然而望着小区外空空荡荡的马路、望着只有春风细雨里樟树叶飘零和落地时“索索”的呻吟声,美好的计划几乎就无影无踪了。

人的脚步停了下来,于是许多未曾有过的事发生了。

从小区封控开始,每天必到的报刊杂志不送了。看报是我的习惯和一大乐趣,尽管现在网络阅读已为大众所爱,但阅读报纸等始终是自己的规定动作。夜色深沉,靠在沙发上、戴上老花眼镜,将手上的几张当天报纸一一流览,然后一觉下去直至天亮,这种生活从1969年下乡起坚持至今。不同的是,在知青岁月里,每天是就着油灯,翻看那几本不知翻看过多少遍的书和从公社搜括来的文件、过期报刊。这是知青生涯中少有的文化生活,自己受益无限,同时就此养成了看书学习的习惯。此次疫情直至写此小文时,邮递员仍然没有出现在小区,因此仍然没有报纸、杂志、书信出现在邮箱里,自己有些惆怅、一丝失落。

316日小区首次封闭时,活跃在小区抗疫第一线的保安就更加辛苦了。这些人员中,绝大多数是退伍军人,朴实、勤劳,是个多面手,我一直很佩服他们。疫情当前,他们守护大门、接送快件、组织核酸检测、发放抗疫物资,虽然忙得满头大汗,却一脸严肃中仍显笑意,忽然,这些熟悉的保安们一夜之间不见了。纳闷之间,居委领导、物业管理人员迅速减少,就连每天忙碌于小区楼内外打扫卫生的清洁工们也不见了。一问,方知有十余人阳性,上述人员全部隔离了,小区面临人员顿时捉襟见肘,正常的管理秩序几乎停止。猛然想起,疫情突至,小区服务人员仓促上阵,全然或者压根也没有想到自己需要防护,变成“大白”,但一切都没有,仅仅戴一个口罩就上阵了。再想想,小区封控后,极大多数家庭没有做好物资准备,慌忙中急病乱投医,先是网上乱搜无果,然后是集群团购。小区封了,照道理,马路上应该没有人、没有车,可是不知何原因,仍然有车送副食品至小区门口销售。这些车不像有通行证的,这些人也不像正规的商店的营业员。隔着栏杆,你在外我在内,不问价钱不问质量,只要能买到。接着外卖快递接踵而至,又是隔着栏杆,保安既要做无效的劝阻,也要做二传手。这些车辆、这些商家怎么会自由流动在街上,有无有效核酸检测报告,外包装是否存在安全隐患,大家都没想到,也不想去想。业主想的是买到所需的油盐酱醋食品,保安想的是不能让居民走出小区与快递小哥、商家接触。不知道在哪一点上有疏漏,病毒趁机而入突破防卫,进入小区,怪不得保安、保洁、小区物业、居委这些工作在第一线的人中枪,小区在封控了十多天后,仍然不断出现阳性病例。防了,但措施有瑕疵,病毒如同幽灵一般一直在小区游荡,伺机而入。取而代之的是小区的志愿者们,他()们奋不顾身,不辞辛劳,日夜奔波在小区内,维持秩序、看守封闭门洞、核酸检测、转送快件、礼包,使得小区得以运行、抗原自测、物流接送。身穿防护服、戴着目镜的“大白”,他们的身影在绿树中不时闪现,分不清是防疫人员,还是志愿者,亦或是物业、居委干部。但是,自己从心底里感谢他(她)们,相信全小区的人都有同感。我想,只因为有他()们,小区乃至全上海仍能艰难但始终处于运行中。

宅在家的日子里看手机、上网、秒杀、等待“团长”通知到货,等待参与接酸检测,与网友插科打诨成了每天生活的主要内容。几位平素不太讲话的知青朋友,忽然之间变成网上慷慨万言的“新闻发言人”,常常已是半夜时分,仍在聊天、情绪激动,让人看也不好,不看也不好。所有议论意义或许不大,但是它伴随大家度过了一个个乏味的宅家日子,其实安心宅家也是在配合抗疫。

最令人难以忘怀的是在宅家的日子里,我每天都收到、接到来自全国各地朋友、同仁的问候,这些问候充满了担忧、关心,令人动容。其中不少人几乎每天都会发微信甚至打电话,让人既期盼又过意不去。每每看着、听着这些来自于山南海北来的问候、牵挂,我的心中充满了温暖。

在众多问候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来自于第二故乡贵州的问候。他们之中有老领导、老同事、老朋友,有50年前的学生、普通驾驶员,更有当年插队落户生产队的农民兄弟。虽然相隔千山万水,虽然我早已回到上海,但缔结于贵州高原平凡生活、工作中的友谊之树长青,突发于上海的疫情并史无前例席卷上海之时,这个情结爆发了。问候、关心甚至担忧的微信、电话一封封、一个个从贵阳市、安顺市、紫云县、麻山深处僻壤乡村飞越千山万水,来到上海。当中有老领导、老同事、老朋友,更有平平常常的农民、几十年前的学生,使我在寂寞之中茅塞顿开,感慨万千、感激万千。除了问候之外,不少朋友要给我寄食品、中成药、茶叶,除了感谢之外,我再三解释,由于封控的原因,快递无法收到,请不要寄,但是,仍然有人交付了快递,最早的已经一个多月了,但是我至今没有收到。我不埋怨物流的低效,嘴里仿佛早已吃到了贵州风味浓郁的辣肉、香肠,每天喝的都是来自于安顺的明前茶。令我难以忘怀、激发无限情思的是,一位称呼我为爷爷的年轻人,在微信中除了问候以外,再三邀请我们夫妇疫情过后回安顺、紫云、回麻山深处那个半坡上的布依族聚居的小村寨散心、休息。他是我们夫妇53年前插队落户生产队一位农民兄弟的孙子,现在是安顺市一所中学的教师。他的问候链接了上海和贵州,尽管期间相隔千山万水、相隔53年的岁月。

无聊中,老知青们都在看电视连续剧《人世间》,有人来短信说,电视剧中周家老大有点像我。很少看电视剧的我对此没有反应,倒是看了此剧的夫人告诉我,周家女儿是到贵州插队,在一个洞穴学校教书,这引起了我的兴趣。曾经的经历告诉我,全国己知的洞穴学校仅此一个,那就是紫云自治县的中洞小学,而笔者与其颇有渊源。于是寂寞之中提笔写了一篇文章,发在紫云老知青群里,却引起一阵讨论。我发现,即便是在县里生活过,大多数老知青并不知紫云有这么一所学校,我感到有必要让大家知道,也有必要借电视剧的热播推荐一下紫云,自己就围绕这件事写了一篇小文。完稿那一天,我在紫云自治县官网《亚鲁紫云》中了解到,安顺市委主要领导到紫云检查工作,于是就有了把文章发给《安顺日报》的想法。41日,文章刊发了,这恐怕是自己因疫情宅在家中的一件稍有影响的事了。

就在提笔写本文时看到一则消息,说的是贵州省第二批支援上海的医疗队1100名医护人员乘坐高铁赶赴上海,其中有302医院及安顺一些区县医疗机构的医护人员。消息来自于安顺民间,因此早于官媒,上海的原紫云知青很关注其中有否来自于紫云的且心情十分迫切。通过电话我了解到,根据安排,紫云县抽调了9名医护人员,其中县医院血透室护士长姜兰已经与这1100名医护人员一起赶往上海。加上第一批由300余人组成的贵州省医疗队,此时此刻,已经有1400余名贵州医护人员逆行上海,而安顺市实现了区、县全覆盖。一股感激之情顿时升腾在胸间,我迅速把信息发在群里,引起大家一片点赞,紫云医护人员支援上海抗疫成为当天晚上知青群里最为热门的话题。紫云曾经是国家级贫困县,也是贵州省最为贫困落后的县份,自然条件极度恶劣、交通极度闭塞、经济极度落后,教育卫生事业是困难中的困难,这是是当年知青的亲身经历和心中的痛。今天,甩掉贫困帽子的紫云已经旧貌换新颜,非昔日可比,今天缺医少药派出医护人员逆行上海真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表现、是紫云跟上了新时代发展步伐的表现,因为53年前,我们前往贵州插队落户紫云紫云老知情、教授陈家昌感叹:53年一个轮回。受此感染,著名作家叶辛情不自禁在网上晒出了其充满感情的散文《紫云是美丽的》,把议论推向高潮。

3月初,贵州人民出版社编辑张云端女士告诉我,我的新书《紫云眼》已经印刷完毕。这是收集了自已当年、现时围绕紫云写的一部文集,全书凡27万余字,跨时50余年,由老领导龙超云同志作序,著名作家叶辛题写书名。本来计划于331日在紫云举办一个小型新书发行仪式,因为疫情戛然而止,什么时候能够进行,目前尚不可预料。令人烦恼的是,不少需要首先寄出、交到必须首先得到这本书的老领导、朋友手中的书,至今仍静静地放在我书房的桌子上,我心中充满了歉意和不安。望着窗外夜空里明明灭灭的灯光、没有了车水马龙的路,我头脑里满是飞驰列车上逆行上海的贵州、安顺、紫云医护人员的身影,自己的思绪已然起飞,期盼疫情早日散去,浦江两岸归于正常,出行变得顺当,我带着书、亮着绿码,直奔贵州……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