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俄罗斯也吃诺贝尔奖的醋?

(2010-10-11 07:36:54)
标签:

曾兵

杂谈

 

又到了10月,诺贝尔奖又一次高调出炉。每到这个时候,国人的心情就很复杂,都要进行所谓的反思,都要发起“冲击诺贝尔奖”的讨论,国人的诺奖情结就会如周期性病毒般准时发作一次。但与前些年相比,今年却显得有些沉闷。或许,一水之隔的日本人今年又有诺奖进帐,而中国仍然颗粒无收,让国人难以接受吧。

难以接受的不仅是国人,俄罗斯也不大舒服,总统梅德韦杰夫还因诺奖而恼怒。10月5日,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安德烈·海姆和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以石墨烯研究捧得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而这两位科学家均出生于俄罗斯,毕业于莫斯科理工大学,还曾在莫斯科从事科研工作,但后来相继赴荷兰和英国曼彻斯特大学任教并在那里开始石墨烯研究,并拥有所在国国籍。

5日当天,梅德韦杰夫就痛批俄政府没有在年轻学者毕业后向他们提供有吸引力的条件,导致人才流失。梅德韦杰夫说“我们需要努力,这样我们的天才才不会出国。” 如果说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也同国人一样是“葡萄”心理作怪,可就大错特错了,俄罗斯与中国不同,俄本土科学家曾经获得过诺贝尔奖。曾兵以为,俄罗斯总统对人才的关注度远高于诺贝尔奖的吃醋。

在国人还在为诺贝尔奖纠结不已之时,相邻小日本国将诺奖似乎已成了常态。何时国人能自豪一把?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曾预言,中国本土10年内会出现诺贝尔奖得主。但也评论称,一个人才的横空出世并不像预言那样简单,中国学术界若不能解决掉自身的种种问题,那么中国人还将会10年、20年永远等下去。

科学家出走在某些国家已经是常态,比如中国即是如此。据报道说,国内顶级高校的高材生大多出国并一去不复返。到底是什么原因致使人才流失?是资金和现代化设备匮乏,还是工作和居住环境不佳?还是另有原因呢?200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维塔利·金茨堡说:“如果一名科学家在俄罗斯提出一个天才想法,我们的官僚主义者会把它塞进棺材。”

梅德韦杰夫痛批之后,俄政府进行了反思,认为科研设备落后、官僚做派是人才流失根源。科技力量强大且得过诺奖的俄罗斯尚在反思,恐怕就不仅仅是吃醋那么简单了。而与诺奖不沾边的中国科学界应该做些什么呢?曾兵以为,不要把目标定得太高,还是从少一些论文“引用”,多做一些比较靠谱的事开始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