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养生的10大禁忌。

标签:
赖清辉养生保健秋补食疗进补 |
分类: 栖息站(养生保健) |
文/赖清辉
俗话说“一夏无病三分虚”,立秋一到,气候虽然早晚凉爽,但仍有秋老虎肆虐,故人极易倦怠、乏力、纳呆等。在民间素有“秋补”习俗。万物正可谓:“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根据中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此时进补十分必要。但进补不能盲目进补,应注意以下禁忌。
老是怀疑自己需要进补,其实身体够好,不需要。无病乱补,既增加开支,又害自身。如服用鱼肝油过量可引起中毒,长期服用葡萄糖会引起发胖、血中胆固醇增多、易诱发心血管疾病。所以,进补一定充分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缺什么,补什么”才能事半功倍。
是药三分毒,任何补药服用过量都有害。认为“多吃补药,有病治病,无病强身”是不科学的。如过量服用参茸类补品,可引起腹胀,不思饮食;过服维生素C,可致恶心、呕吐和腹泻等症。所以,该进补时,才进补。补品更要适量地吃,切不可过量。
很多人,认为只要吃一些补药就能起到进补的效果,既方便又有效。其实,这种想法要不得!俗话说得好,药补不如食补。药补虽然方便,但是仍然有着许多的缺陷,有些补药还有副作用,长期实用对身体有害无益。所以,重药物轻食物是不科学的,要以“食补主,药补辅”为法。其实,许多食物也是有治疗作用的药物。如多吃荠菜可治疗高血压;多吃萝卜可健胃消食,顺气宽胸,化痰止咳;多吃山药能补脾胃。日常食用的胡桃、花生、红枣、扁豆、藕等也都是进补的佳品。
受“物以稀为贵”观念的影响,错误认为高档的传统食品如燕窝、鱼翅之类,有强大的食疗作用,其实并无奇特的食疗作用,而十分平常的甘薯和洋葱之类的食品,却同样拥有值得重视的食疗价值。另外,凡食疗均有一定对象和适应症,故应根据“缺什么,补什么”的需要来确定具体的药膳。所以,要正确认识食品的食疗价值,切勿凭贵贱来分高低,尤其老年群体更应以实用和价格低廉为滋补原则,切勿“想当然”。
中医的治疗原则是虚者补之,不是虚症病人不宜用补药,虚症又有阴虚、阳虚、气虚、血虚之分,对症服药才能补益身体,否则适得其反,伤害身体。保健养生虽不像治病那样严格区别,但起码应将用膳对象分为偏寒偏热两大类。偏寒者畏寒喜热,手足不温,口淡涎多,大便溏,小便清长,舌质淡脉沉细。偏热者,则手足心热,口干,口苦,口臭,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脉数。若不辨寒热妄投药膳,容易“火上加油”。
动物性食物无疑是补品中的良剂,它不仅有较高的营养,且味美可口。但肉类不易消化吸收,若久吃多吃,对胃肠功能已减退的老年人来说,常常不堪重负,而肉类消化过程中的某些“副产品”,如过多的脂类、糖类等物质,又往往是心脑血管病、癌症等老年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因。饮食清淡也不是不补,尤其是蔬菜类更不容忽视。现代营养学认为,新鲜的水果和蔬菜含有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是人体必不可少的营养物质,在肉补之时应与植物类食物进补相结合,多吃些滋阴润肠的食物,帮助消化。
很多人只关注身体“缺了什么”,却忽视了身体“拥有了什么”。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少家庭天天有荤腥,餐餐大油腻,这些食物代谢后产生的酸性有毒物质,需及时排出,而生活节奏的加快,又使不少人排便无规律甚至便秘。故养生专家近年来提出一种关注“负营养”的保健新观念,即重视人体废物的排出,减少“肠毒”的滞留与吸收,提倡在进补的同时,也应重视排便的及时和通畅。
有些人喜欢按自己口味,专服某一种补品,继而又从多年不变发展成“偏食”、“嗜食”,这对健康是不利的。因为药物和食物既有保健治疗作用,亦有一定的副作用,久服多服会影响体内的营养平衡。尤其是老年人,不但各脏器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减退,需要全面地系统地加以调理,而且不同的季节,对保健药物和食物也有不同的需求。因此,根据不同情况予以调整是十分必要的,不能恒补不变,一补到底。
秋季,气候开始干燥,人容易出现口干咽燥,声音嘶哑等一系列症状,俗称”秋燥症”。所以在秋季要特别注意养阴润肺。这时候,应少吃或者尽量一些比较燥热的进补食品,如羊肉、虾蟹、榴莲等等。可以吃一些滋阴润肺的食品,如生梨、甘蔗、枇杷等具有很好润燥功效的水果,或者乌鸡、猪肺、龟肉、银耳、蜂蜜等食品,还可以自制诸如百合莲子粥、银耳冰糖粥、雪梨川贝冰糖羹这样的饮品。
此外,虽已进入秋季,但由于昼夜温差很大,暑热未消。很多人都喜欢吃一些“凉凉”的瓜果来消余暑。但是,立秋后,人们不是宜多吃寒凉食物或生冷不洁的瓜果的。因为,立秋以后继续生食大量瓜类水果容易引发腹泻、下痢、便溏等急慢性胃肠道疾病。所以,立秋之后应慎食瓜类水果,脾胃虚寒者尤应禁忌。少食多餐,多吃熟软开胃易消化的食物,减少进食油腻的食物。
秋天,是贴秋膘的时候。但饮食很容易过量,热量的摄入大大增加。稍不留意,体重就会增加。所以,要控制体重的人不宜“贴秋膘”,注意饮食调节,可以多吃一些低热量的食品,如赤小豆、萝卜、竹笋、薏米、海带、蘑菇等物品。其次,在秋季还应注意提高热量的消耗,有计划地增加活动。
总的来说,秋季一到,凉气开始侵袭,适当进补是有必要的。虽然秋季是进补好时节,也是必要的,但是进补也要适度,不要想当然的乱补,要避开以上十大进补禁忌,科学进补才是秋季养生的有效手段。
最后,推荐6款尤为适合秋季进补的药膳:
【配方】生地黄 25克,大米75克,白糖少许。
【做法】生地黄(鲜品洗净细切后,用适量清水在火上煮沸约30分钟后,滗出药汁,再复煎煮一次,两次药液合并后浓缩至100毫升,备用。将大米洗净煮成白粥,趁热加入生地汁,搅匀食用时加入适量白糖调味即可。
【配方】山药90克,百合40克,大枣15枚、薏仁30克及大米适量。
【做法】将山药、百合、大枣、薏仁、大米洗净煮粥。每日2次服用
【功效】山药具备补脾和胃之功能;百合清热润燥;大枣、薏仁健脾和胃,诸物合用具有滋阴养胃的作用。
【配料】瘦肉250克,生熟薏米10克,莲子5克,百合5克,淮山10克,玉 竹5克,茨实5克。
【配料】黄鱼1条,香菜、葱、姜、胡椒粉、黄酒、麻油、味精、鲜汤、白醋、盐、植物油各适量。
【做法】黄鱼洗净后剞成花刀纹备用,葱、姜洗净切丝。油锅烧热,鱼下锅两面煎至见黄,捞出淋干油;锅内放少量油,热后,将胡椒粉、姜丝入锅略加煸炒,随即加入鲜汤、酒、盐、鱼,烧至鱼熟,捞起放入深盘内,散上葱丝、香菜;锅内汤汁烧开加入白醋、味精、麻油搅匀倒入鱼盘内即可。
【功效】健脾开胃,填精,益气。
【配方】黄精9克,党参9克,大枣5枚,猪肘750克,生姜15克,葱适量。
【做法】黄精切薄片,党参切短节,装纱布袋内,扎口;大枣洗净待用。猪肘刮洗干净入沸水锅内焯去血水,捞出待用。姜、葱洗净拍破待用。以上食物同放入沙锅中,注入适量清水,置武火上烧沸,撇尽浮沫,改文火继续煨至汁浓肘粘,去除药包,肘、汤、大枣同时装入碗内即成。
【功效】补脾润肺。对脾胃虚弱,饮食不振,肺虚咳嗽,病后体弱者由为适宜。
【配料】苹果1个,梨1个,菠萝半个,杨梅10粒,荸荠10粒,柠檬1个,白糖适量。
【做法】苹果、鸭梨、菠萝洗净去皮,分别用圆珠勺挖成圆珠,荸荠洗净去皮,杨梅洗净待用。将白糖加入50毫升清水中,置于锅内烧热溶解,冷却后加入柠檬汁,把五种水果摆成喜欢的图案,食用时将糖汁倒入水果之上,即可。
【功效】生津止渴,和胃消食。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