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处方变“天书”让人“看不懂”的症结。

(2012-05-23 00:14:39)
标签:

赖清辉

杏林漫话

处方

字迹潦草

医疗事故

分类: 医者心(杏林漫话)

文/赖清辉

 

医生们的字迹之潦草早已饱受诟病,甚至早就变得见怪不怪。以至于老百姓哪天碰到一位规规矩矩写字的大夫,反倒会觉得非常稀罕,甚至误以为这是新来的医生或是资历浅的医生。目前只要是医生手写的医疗记录,仿佛总有很多人会抱怨如“鬼画符”、“天书”一般,让人根本“看不懂”,无论中医西医,皆是如此。令人感到有趣的是,这种障碍似乎在医生和医生之间、医生和护士之间、医生和药师之间却没有那么大。当患者拿着医生龙飞凤舞的处方到药房或售药处取药时,药师们一般可以毫不费力地辨认出那些药名并交付给患者。于是人们就会产生这样的疑虑:这些“涂鸦”处方是不是医生和专业人员之间约定好的“暗号”,是用来防止病患到其它地方购药或治疗的。

当下我国医患关系日趋紧张,出现怀疑医师潦草的字迹里隐藏着逐利冲动的想法并不奇怪。然而那些猜测却并非全是全部事实。实际上,医师们字迹潦草的现象并非我国独有,几乎全世界的患者对医生们糟糕的书法都显得颇有微词,因为很多医疗差错直接缘于医师们潦草的字迹。据美国国家科学院医学研究所的报告显示,每年全美由于医疗差错死亡的人数,超过了因高速公路交通事故、乳腺癌或艾滋病死亡的人数;医疗差错中用药错误排在所有错误发生率的第四位,用药错误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处方错误,医生们潦草的字迹是造成处方错误的重要原因之一。处方变“天书”让人“看不懂”的症结。

                                            惹祸的处方

另据美国国内权威媒体报道,因为处方笺难以辨识的字迹所引起的医疗错误每年造成逾7000人死亡。每年一些完全可避免的药物使用失误造成150多万美国人受到伤害。导致美国医学会曾在7年内颁布3条政策以敦促医生们“改进潦草的处方笔迹”。2000年英国医学杂志(BMJ)曾报道了一桩官司:美国一名医生为心绞痛患者开具了“硝酸异山梨酯20mg,每6小时一次口服(Isordil20mgQ6h)”的处方,然而由于字体过于飘逸,药师将Isordil误认作Plendil(波依定,降压药),导致患者过量服用后心脏病发作,数日后死亡。最终法院认定处方医师和药师负同等责任,各赔偿患者家属225000美元,真可谓是4个字母引发的人间悲剧。

如此看来,全世界的医生们似乎都有同一种“把字写不清楚”的倾向或习惯。这莫非是从事医生这个职业的人们同时中了邪?来自美国和英国的两位学者对此进行了专门研究(论文发表在1996BMJ上)。他们选取了209名卫生服务人员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包含82名医生。给他们10秒时间写下一句话:“Quality Improvement is the best thing since sliced bread”,然后进行笔迹鉴定和统计学分析。最后结论是医生们的笔迹并不比非医生更加潦草。在实验中之所以选择在短时间内写下句子,为的是在一定程度上模仿医疗工作时的情况。在解释为什么在公众观念里“医生的字迹要比其他职业的人更加潦草”时,他们提出了这样的看法:这也许是由于医生的字迹潦草可能意味着个人健康的高风险,由于公众对自身健康情况的高度关注,因此对此类文件的准确性和可辨识性较其他专业文件有着更高期待。一旦发现字迹无法辨识,就会对该字迹产生“坏的”或“潦草的”评价。

不过在我国,很多人认为医生的处方出现字迹潦草变成“天书”的最直接原因,是因为医生不希望病人知道自己给他(她)开了什么样的药物。或者如开篇所说,在当下中国医患关系非常紧张的情况下,医师书写潦草字迹的处方里隐藏着巨大的利益纠葛。其实,我们医生除了在书写处方有“不认真”的因素之外,还要承受着很多因素的左右与干扰。总得来说,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处方变“天书”让人“看不懂”的症结。

                                            潦草的处方

首先,医疗投入不足和以药养医的环境导致医生处方字迹潦草。

虽然北京已经开始试点“医药分开”的医改措施,但在我国大多数的医院,医生们的收入依旧要靠给医院创造了多少业务量来决定,而药物收入又占了医院收入或医生工作量的半壁江山。如果处方写得工整明白,许多患者就有可能不选择在医院买药,而去选外面价格低得多的药店购买。在医疗卫生投入严重不足,以及当前诊疗费用严重低于劳动成本的医疗背景下,一半的业务收入不见了,医院及医生们又如何能够承受由此带来巨大的经济压力?所以,以药养医的规则或许是处方潦草的最根本原因。

其次,紧张的医患关系和逃避沟通的机会造成医生处方字迹潦草。

现在,医生在书写的各种医疗文书的过程中出现字迹潦草的现象,也是目前医患关系日趋紧张下的一种特殊产物。“是药三分毒”,对于某些医生而言,不让病人知道自己开了什么药物,就有可能会减少很多麻烦。因为在现实中一些不恰当的药物使用,或是因为其他原因,患者服药后出现了身体的问题,只要患者不知道医生给开了什么药物,就很难去找医生理论。医生抱着这种侥幸心理,出现字迹潦草处方就不足为奇了。而医生不愿意让患者看懂处方内容等于不愿意满足他们的知情权,也就等于不愿意与病人进行足够的沟通。那样看起来,医生减轻了负担,似乎省力又省心,但这却是一把双刃剑,医生把处方写的潦草,逃避与病人的沟通,甚至草草几分钟就开药打发了病人,患者可能会满意这样不透明的医疗服务吗?这对于缓解目前紧张的医患关系非常不利。

再次,医疗资源配置不合理和工作压力造成医生书写处方字迹潦草。

由于我国医疗资源配置不够合理,很多医院门诊人满为患。医生在日常工作中所面临的时间压力往往比前面描述的“10秒内写下一句话”更为严苛,医生们每天必须接诊大量的患者,少则数十,多则过百,在过大的接诊压力之下,为了节省时间,那些潦草的处方相比一般情形,就更容易发生了。其次,在我国无论是门诊还是住院部,医生们要完成的文字工作都是连篇累牍,且大部分为具有某种套路特征的专有名词的集合。这些专有名词在被反复书写之后,字形笔画便难免会向“神似”的境界迈进。有学者研究发现:在内科,由于疾病诊治对病史和检查的记录要求相对更高,故而字迹较为清楚;在外科,对病情讨论分析的要求较内科为低,多数治疗以手术为主,因此字迹更加潦草。国外的情况与我国类似:一个来自西班牙的研究报告中,118份病案里有18份字迹难以辨认,意义模糊,其中外科病案就有16份,内科仅有2 份。处方变“天书”让人“看不懂”的症结。

最后,医疗专业的特点和医疗文书的特殊性导致医生书写的字迹潦草。

由于医生书写的医疗文书包含大量专有名词和药物名称,其中夹杂着英文、英文缩写甚至拉丁文,还有许多中文简称,因此非医疗业内人士阅读时难免感觉如坠五里雾中。即便是同行,阅读非本专业领域医疗文件时也会遇到困难,特别是赶上那些笔法飘逸的,就只能望纸兴叹了。对药师而言,由于每天都要面对医生们的处方,久而久之对笔迹的判别力就会越来越高,因此并不难辨识药物品名。不过就是如此,还是难免发生美国那样的悲剧。对医生自身而言,书法糟糕也不是什么好事:首先容易造成医疗差错,医疗差错一旦发生,后果往往比较严重,害人害己;其次糟糕的笔迹也会给我们医生们的临床研究带来不便。当需要回顾,收集和总结病例时,凌乱的字迹仅能提供有限的线索,治疗的经验不能很好保存是一件非常可惜的事情。

笔迹是一种带有强烈个人色彩的特征。医生和教师一样,都属笔迹公开化程度较高的职业。相对于教师,医生的书写责任更大,要求更高,错误书写和涂鸦书写的危害也更大。医生虽然整体并无字迹潦草的倾向,但因为工作环境、压力和专业特点,医生的书写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普遍难以辨认,当然确实也有部分医生惯于龙飞凤舞,但写字惨不忍睹的人士其实各个行业都有。消除医生涂鸦、特别是处方涂鸦,减少医疗差错是全世界共同面对的问题。国外对此已经有了不少研究和尝试。一篇发表在2003Am J Manag Care的文章就分析了医生处方潦草的影响因素,包括患者年龄,性别,居住地,诊断数目,就诊时间等多个因素被认为与医生书写潦草有相当大的关联性。部分药物名称拼写类似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处方错误的风险。针对上述情况改进就诊环境,改进药物名称等举措能够一定程度地减少处方错误。

综上所述,无论如何,潦草处方引起的种种公害应该引起社会重视。政府职能部门要做的,不仅仅是出台那些管理潦草处方的规定。更关键的是在于要尽快加大新医改的进程,彻底地铲除以药养医的规则,尽快地实现医药分离,并加大对医疗机构的药事管理力度。只有如此,处方潦草的相关问题才有可能得到根治,也才能更好地促进安全用药。当然,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改用电子处方和打印处方。

注:目前我国已经广泛开展了打印处方的工作,和以前相比,患者至少不用再猜测处方上面那些云山雾里的字迹了。不仅如此,住院病案的印刷化改革也在不断推进中,相信过不了多久住院患者出院时就能看到整洁的住院记录了。不过,这些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电子病历”,只是手写病历的印刷化而已,距离电子病历所需的那种医疗文件信息化,数字化和网络化,还有漫长的路要走。所以,医疗病案文书的“涂鸦”现象还是会在一定的范围内存在下去!

 

全文完。

   

城市鈥湼哐构澊莼倌行遭溞遭澑!

                       

                      欢迎关注(请点击)赖清辉的新浪微博,期待您的关注 

                      请点击:赖清辉医生好友群(微博群),您的加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