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皮肤上分离细菌,到底有什么用?

(2015-04-10 18:16:15)
标签:

时尚

分类: 祛痘和控油
  我偶尔会在微博上贴出一些实验、咨询、研究中的发现,比如昨天我发了一个新分离得到的微生物,但还没有鉴定。一些童鞋评论:为什么不同时写出解决方案呢?干嘛卖关子?
  真不是卖关子,没写出来只是因为我暂时还不知道如何解决。
  2012年的时候,我曾经写过一些文章谈所谓“痘痘”的问题,是因为很多人脸上起个疙瘩就叫“痘痘”或“痤疮”,实际上并不一定是痤疮,所以不一定适合用水杨酸、果酸、过氧化苯甲酰、维A酸等去处理。当时争议颇大,甚至有一些人说我搏眼球:权威著作/教材/专家都说了,痤疮就是痤疮,水杨酸、果酸、过氧化苯甲酰、维A酸是痤疮护理或治疗的一线选择,你算老几?
  但我始终觉得,这里面有很多问题其实并没有被弄清楚,比如:一说痤疮就会谈痤疮丙酸杆菌,但事实上122年来,痤疮丙酸杆菌导致痤疮的猜测从未得到直接证据(我今年应该有一篇文章发表,专门谈这个问题)。
  带着这些疑惑,近两年来我一直在做痤疮与微生态的课题,间或接待少量护肤咨询的case,不断从曾被诊断为痤疮、自己认为是痤疮的人皮损中观察和分离微生物,已经分离得到10多个优势种(人体皮表有数百种微生物,我没有分离皮表,而是直接分离自毛孔内,这个不在本文讨论范围内,打住)。这些菌种在皮肤学上都没有受到什么重视,也很少有人研究,所以每能观察并分离得到一种,我就很兴奋,于是随手就会在微博上分享出来。大家看着着急,我更着急,我巴不得立即得到答案。但有些问题必定要经过一番努力才能得到结果。
  说说3月16日分离得到的一个菌的过程,有助于大家理解研究的必要性,以及考虑皮肤问题的时候为何应当更加全面。
  这位帅哥高中时开始长“痘痘”,因为一开始是作为寻常痤疮治疗的,尿素软膏、维A酸类(内服外用都用过)、一些院内制剂、夫西地酸、多西环素、姜黄消痤搽剂之类常见的药物都用了,但是效果不好。只是吃维A酸时会一点改善,但还是好不了。用VISIA观察,可以看到炎症是相当严重的。
从皮肤上分离细菌,到底有什么用?  
对于这种以鼻为中心对称性的红斑,上述治疗又效果不好,要不要考虑脂溢性皮火?玫瑰痤疮呢?似乎也不能排除。于是我们检查毛囊虫,没有发现;皮表标本取下来检查,也没有观察到马拉色菌,但是炎症切实存在,总不可能是无缘无故产生炎症的,对吗?
皮肤的微观图像是这样的,显示凹陷的、有真皮萎缩的瘢痕,毛孔中也没有明显的角栓。
从皮肤上分离细菌,到底有什么用?
  并不是每个长“痤疮”的人都会出现这种凹陷,正常健康皮肤也不会有,所以我一直非常好奇,会不会是某些微生物造成的呢?所以取出毛孔中的角栓样检查,发现主要是两种形态的细菌:
从皮肤上分离细菌,到底有什么用?
  但是细菌太小,而且很多菌都长得差不多,除非特征非常明显,要确认身份(hun)很难,所以要做培养,就是把取的样作为“种子”种到培养基上,让它们长出来,形成单菌落,再一次次重复,直到得到纯净、单一的菌落,然后,做DNA鉴定,看它是什么菌。为了结果的可靠性,一般要同时做多个平行样。
  这是从上面的样本中分离得到的表皮葡萄球菌,它是皮肤上常见的微生物,一般认为是无害的(但也不排除在过度繁殖的情况下有害,有研究表明其可以诱发炎症因子分泌增多):
从皮肤上分离细菌,到底有什么用?
  下面这位,就是我曾经分享过的产气肠杆菌。这种菌在皮肤上并不总是出现的,我从前年观察到今年,在所谓“痘痘”肌上,观察到几例。从菌落形态看,其中和一些单胞菌很相似的,所以只有DNA鉴定来解决。从皮肤上分离细菌,到底有什么用?
  现在,培养与新鲜标本观察的结果一致,两种优势菌确认。
知道了此菌的身份,就可以查到资料了:
  • 肠杆菌属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严重,对头孢唑啉、头孢西丁、氨苄西林、头孢替坦、氨苄西林/舒巴坦耐药率最高,均高于95%; 对头孢吡肟、厄他培南、左氧氟沙星、头孢哌酮/舒巴坦、美洛培南耐药率较低,均在5%~10%,对亚胺培南、阿米卡星耐药率最低,分别为0.8%和3.0%。 [引自:李宗良,赖春颜,梁敏锋等.肠杆菌属细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特性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4,(17):3-5]
  这些资料提示:它对这么多抗生素都耐药,故之前用的东西效果不佳很可能是因为耐药。
  同时也提示:若下一步寻求医生治疗,应当考虑上述情况,而不能随意用药。
  当然,我不是医生,不能给人开药,在“医药”层面我能做的工作只能仅限于此,但是在护肤上我们有什么发现呢?
  首先:他很关心毛孔问题,该如何解决?——毛孔是真皮萎缩性的,因此只能医美术解决,例如点阵激光;
  其次:现在能做吗?——答案是不能,因为监测结果显示皮肤炎症问题突出,现在不适合。只要这些微生物仍然繁荣,炎症就很难减轻,毛孔问题可能还会加重;
  然后:我们发现他的皮肤pH值挺高的,这似乎是一个炎症性皮肤的普遍性问题,十分有利于微生物生长,因此我觉得用一些酸类是合理的,但pH不宜太低,以免刺激皮肤而致炎症加重。
  第四:既然是细菌性问题,那就不必尝试采乐,也不必去对付毛囊虫,尝试抑制细菌就可以了,避免走弯路。茶树精油、迷迭香精油这些,是已经有很多研究证据,对很多细菌都有抑制作用的,不妨考虑使用。但精油分子小,极易快速渗透入皮肤,浓度太高的话容易引起刺激,所以要提示小心试用。
  最后:如果上述护肤方法仍然效果不好,则应当求医治疗。我不是医生,所以在“医药”层面上我能做的事情也仅限于此了;若将来需要,我能做的是能推荐一位医生,并与医生沟通我们的实验和监测结果,作为参考。
结语:
  肉眼看起来表现类似的皮肤问题,背后的原因可能不同;炎症性问题肌肤,微生物的影响看起来非常大。但微生物如此微小,检查和确认又非常困难,多数时候只能依靠肉眼观察,这增加了处理结果的不稳定性。从我这段时间的初步观察来看,问题比原先想像的复杂。
  每一次解决这样的问题,都需要很长的过程。其实我也很想简单直接粗暴一点——有人问我:这个问题怎么解决?我看一眼就能回答说:这是XX问题,用XXX产品,一用见效,包用包好;八星八箭、无效退款!
  可是……

从皮肤上分离细菌,到底有什么用?  我们可以通过更大量的观察、实验,最终发现规律,但注定不会一帆风顺。因为山重水复疑无路,所以柳暗花明分外欣,我可能偶尔还会贴出来一些实验中的照片,可千万不要说我卖关子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