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皮肤科医师年会痤疮类报告听后感

(2012-11-21 22:33:22)
标签:

痘痘

杂谈

痤疮

健康

    前两周,将中国皮肤科医师年会痤疮方面的主要报告作了整理,内容涉及痤疮产生的原因、治疗方法、痤疮造成的疤痕治疗等方面,有许多收获,但也颇多感慨。

一、探讨的范围较窄

    多数专家的报告,都是从痤疮概述开始的,而这些概述与经典的皮肤科学书籍内容并无二致。探讨痤疮发生的原因时,仍然讲的是如下点:

n  雄激素分泌旺盛

n  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

n  痤疮丙酸杆菌繁殖

甚至有专家在报告关于痤疮的流行病学调查时,还仍然将“玫瑰痤疮”(酒渣鼻)纳入痤疮范围之类,而国外早已非常明确:玫瑰痤疮并不是痤疮。这表明,在主流皮肤学界对于痤疮的认识还不统一。

在痤疮的形态分类上,依然延续的是形态和症状上的分类:粉刺、脓包、囊肿、结节……。我个人一直不喜欢形态和症状分类命名的疾病,因为就疾病而言,最重要的是病因,只有知道病因,才能有针对性解决办法。

例如:乙型肝炎,这个病名表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引发的肝脏炎症”,病因清楚,症状明确,所以处理方向也很明确。

    但形态症状命名只能描述症状的严重程度以及表观现象,而没有病因描述,一定程度上是没有意义的。

    在痤疮的治疗方面,有的专家引用的资料有的是2003年美国的治疗指南。主要是维A酸、抗生素、抗雄激素、糖皮质激素的联用,还有经典的果酸换肤。

坦率地说,由于病因鉴别诊断方面的缺失,病人常常要在门疹排队数小时,只能得到医生瞄一眼的机会,然后匆忙开药,实不鲜见。而上述几类药物的联用,甚至包括果酸换肤一起来联用,痊愈率也常常达不到50%。那么另外这些没能痊愈的人,究竟是什么原因呢?很值得探究,但没有引起关注。

二、对痤疮发生的原因还缺乏突破性研究

    痤疮是一种广泛的、高发病率的、在研究地位上不亚于银屑病的皮肤疾病。学界普遍认为痤疮的原因复杂,可能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这等于是承认“雄激素分泌旺、毛囊皮脂腺角化痤疮丙酸杆菌繁殖”这三个原因,不足以完全解释痤疮,也就是承认:除了这三个原因之外,还有其它未知或未确定的原因。

         但是非常遗憾,没有看到就“其它的或未确定的”病因方面的研究和探索,哪怕是相当初步的成果。学界似乎有这么一种习惯:

    一方面说:XX原因还没有得到证实。

    另一方面,又不去做相关工作以证实(有关或无关)。

我们已经了解,与痤疮相似的皮肤疾病有非常多种,例如毛囊虫丘疹、马拉色菌毛囊炎,都很常见。这些因素与痤疮丙酸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之间,是否有协同关系?没有人就此研究或报告。

如何快速检测和区分各种类型的痤疮?也非常重要,这直接指导治疗方向。

南京皮研所靳培英教授在《痤疮分型论治》一书中,根据原因将痤疮分为28种型,这些分型是否能够用于临床指导?是否可以进一步完善?

关于痤疮或其它问题,有诸多怀疑,例如:

血清雄激素水平不高的人,也可能油脂分泌过旺而且长痤疮,这可能与其雄激素受体过于敏感有关。

马拉色菌作为一种土著真菌,在部分人身上导致毛囊炎(形态类似痤疮)、头皮屑,这可能与这类人群身上的受体过于敏感有关;

    既然有猜测,何不去证实?到底有否关系?这些受体是什么?受体如何被激活?唯有弄清楚这些原因,才可能解决问题——可惜,这些问题没有被深入研究

三、原创性、对传统医学、植物药物的重视不够

    冰寒尤其觉得郁闷的是:

1、关于高脂、高蛋白、高糖饮食对痤疮的影响的研究,竟然是韩国人做的。中国传统上就有“发物”一说,经验性地认为这类食物,以及其它某些食物对于痘痘、炎症有促进作用。然而,这种说法一直未得到主流学界的承认,医生和营养师群体从来都用“没有研究表明这种说法可信”这样一句打发掉。

中医里有很多经验方剂,对付不同种类的痤疮,包括酒渣鼻,以循证医学的观点,都不可信,但的确有许多人痊愈了,的确有些药物经药物试验证明了抗菌性、抗真菌性、对寄生虫、原虫的杀灭作用。无论使用者是否痊愈,都值得探究其中的原因:即可能发现正确的思路,也可以排除错误的方向。

然而,对传统医学、经验的鄙视、轻蔑,而不是怀着好奇心去用验证,让我们把这样原创的机会让给了韩国人。在本次大会上,主流的报告中仍然缺乏这样的声音。

这样做的结果是:我们依然引用美国2003年的治疗指南,逃不出维A酸、抗生素、抗雄激素、糖皮质激素的联用这个人家划好的圈圈。

2、关于茶多酚对痤疮治疗的作用,竟然又是韩国人做的。中国是茶叶的发源地,丝茶之国,不但茶产业没有产生立顿那样的世界品牌,连茶叶的功效研究和深度开发也落后于日本。落后于日本也就罢了,连EGCG对痤疮的作用都让韩国人占了先。

这种状况不是孤例。我始终认为植物是一个巨大的宝库,传统医学、经验都可能为我们启发灵感。其认识有错误、不完善、不合理的地方,但因此而全盘否定其中(未被现代科学方法证实但实质上)合理的成分,绝对不符合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明年的CDA大会,会有所改变吗?无比期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