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解香港近半护理产品被爆含“毒”

标签:
护肤品成分化妆品成分化妆品毒 |
分类: 杂谈和评论 |
近来《香港近半护理产品被爆含“毒”》的新闻沸沸扬扬。
《星岛日报》报导,港九药房总商会在巿面搜查共312款产品,根据其包装标签资料,发现当中150种产品含有至少一种有害化学成分。调查也作出统计,归纳出11种最常见的有害化学成分,包括邻苯二甲酸酯、对羟基苯甲酸酯、硫酸钠、甲醛等,常见于药膏、洁肤用品、品和化妆品等。
下图是归纳的这11种常见有害化学成分。究竟这问题是有多严重呢?冰寒来解析一下。

首先,标题中写了个“毒”字,是为了吸引眼球,将正常的刺激性、潜在的致敏性都归为“毒”,并不严谨,这算是媒体的一种惯用手法。
其次,这篇报导中所列举的指控,也都不是什么新鲜的新闻,可以说是炒冷饭,所有这些物质可能造成的危害都是有过研究、报导的,其中部分添加剂是化妆品中的限物质,但并未被禁用,因此用“毒物”来称呼,是相当夸张的说法。
- 邻苯二甲酸酯:这可以谈得上是真正的毒物,去年闹得满天下皆知的塑化剂就是它。通常是合成香精的组成部分,用在香水和指甲油中,尤其是指甲油。邻苯二甲酸酯对生殖系统有严重影响,因此我一向主张大家少用指甲油少做美甲,要么就用天然水性指甲油。
- 羟基苯甲酸酯:又称尼泊金甲酯。这是一种常用的防腐剂,在化妆品中有限用值。有研究表明它可能对内分泌有影响,而且有一定的刺激性,但远远称不上毒物。
- 甲醛:甲醛确实是毒物,而且致癌、致死。但没有人会在化妆品里故意添加甲醛。某些化妆品中的微量甲醛是用于抗菌的,它的来源是DMDM乙内酰脲、咪唑烷基脲甲醛供体型等防腐剂。这些防腐剂的作用原理就是缓慢释放出微量甲醛,达到抑制微生物的效果。
- 防腐剂是化妆品重点管控对象,经过长期的观察与试验,各国法规都规定了防腐剂的添加量上限,通常都只是0.X%的水平。对于把这些东西都称为毒物的人,如果问他们:您有什么方法既做到防腐,又没有任何刺激呢?估计他们也只有耸耸肩。防腐剂要抑制微生物生长,必然对人体也会有一定的刺激性,这时候只能两害相权取其轻——到底是控制在安全水平以内添加并抑制微生物重要,还是避免可能的刺激性更重要。化妆品如果能做到不添加防腐剂那是最好的,现实的微生物也总需要去面对。
- 硫酸盐:这就不多说了,上表说明是用在药膏里面。不要说硫酸盐,连药物的有效成分本身都可能致敏、刺激,也有致死量。总不能又想治病又不用药,还是个利弊权衡的问题。
- 肥皂:肥皂是非常传统的清洁产品,的确有刺激性,但也不是人人都不能用。皂基产品也不一定意味着最强烈的刺激。可以不用肥皂洗衣服,改用洗衣粉、洗衣液,但是换得了汤,换不了药,都有刺激,总不能用清水来洗衣服——就算是用水洗,洗久了也会导致皮肤过水合,总不能认为水也有毒(关于手工皂及皂基化妆品,另文专述)。
- 酒精:有刺激性,但要看浓度以及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实际上它除了帮助收敛肌肤、让皮肤产生爽滑的感觉外,还是重要的溶剂(许多非常重要的功效成分难溶于水但易溶于酒精,尤其是植物提取物)。高浓度酒精产品不适合干性和敏感性皮肤使用,但对油性、衰老性皮肤来说可能是适合的。
- 硫酸钠:这里应该指的是SLS,也就是十二烷基硫酸钠,一种常用的表面活性剂,用于清洁。它有较强的去脂力,也有一定的刺激性,但是将其归为毒物,显然是不合适的。
- 羊毛脂:羊毛脂很温和,来源于羊毛,通过延迟水分流失而改善干燥或粗糙状况,由30多种成分组成,正是由于成分复杂,也会导致少量过敏和接触性皮炎,总地来说,它是比较安全的,不能被称为毒物。
- 染料:染料是一个非常大的门类,既包括天然植物染料(花青素、叶绿素、胡萝卜素等各种)、天然矿物染料(二氧化钛、氧化铁等),也包括了合成染料。合成染料多为偶氮系染料,具有较强的刺激性。但是天然植物和矿物染料却并没有这些问题,所以笼统地将染料归入为毒物也非常不公正。染料在彩妆中添加最多,需要注意鉴别其中的成分并且避免过度使用。色素也就是染料,我有点不明白为什么要单列出来。
- 香精:这也是化妆品重点监管的对象。香精有合成的,也有天然的,不论是哪类,分子小,易挥发,穿透力强,容易造成刺激和过敏。香精在化妆品中都有添加上限(没有人会添加太多,否则气味会变得难闻),但是在彩妆产品中常常是护肤品的三倍添加量,所以需要小心——不要用过香的东西。但即使如此,也不意味着香精就能被称为毒物。
-
总结
你能否认为丁香、柠檬、玫瑰都是毒花?——它们含有丁香酚、柠檬烯、香茅醛,都是知名的刺激物。
判断是否有毒,必须要根据剂量和使用条件考察,不能认为有一点点添加、一丝丝残留,就说整个产品都有毒、含毒。如果以这种标准判断,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一氧化氮等等无数多有害的气体,空气也不要呼吸了(当然,我承认我国的空气比其它国家要毒一些)。
媒体或者社会组织为了吸引大家的关注,或者起到教育警示作用采用一些夸张的标题或许可以理解,但是也应当帮助读者建立关于相关主题的正确知识和观念、指导正确的用法或注意事项,避免有人受到伤害,而不是吸引完关注,留一群迷茫的恐慌读者。